讲述人:王中宝,45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员编辑
“我确实不知道什么情况,我只知道我人在武汉,有什么理由不挺身而出”
2020年的春节,让全武汉市,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难以忘怀,很多人甚至悲观地认为:武汉的春天不会来了。
在武汉医疗物资最吃紧的时候,大年初二晚上,我在我的校友群里看到一则消息:我们的外地校友,紧急筹集了一批医疗物资——防护服和口罩,拟连夜派人送到武汉的四家医院,因为司机不熟悉武汉的情况,希望武汉校友会能有四位校友帮忙接收。我看到消息后立刻报了名,拟定去离我家稍近的武汉市七医院接收货物。然后,我被家人用武汉话嘲笑了:“没识到黑。”他说,你不知道现在外面是什么情况。
我确实不知道什么情况,我只知道,外地的校友都在为武汉奔忙,我人在武汉,我有什么理由不挺身而出。
当天夜里,我就忙开了。我先把我的小电瓶车从1楼搬到4楼充电,因为不知道私家车能不能上路。接着在网上与校友联系,确定明天司机下高速的时间、到4个医院的时间,我规划路线,和大家商量接收抗疫物资的方式。我还提前下载了水印相机,被大家善意地取笑取证意识很强。
第二天,大年初三,我凌晨6点不到就起来了,比闹钟还早。当我骑上我的小破车出门的时候,只有一个感觉:冷!尽管戴着皮手套、头盔,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感觉刺骨的寒风能把我吹穿了。
街上没什么行人和车辆,但是我看到清洁工在扫地、警察在执勤,广埠屯甚至有一家拉面馆开着门,那暖黄的灯光让我感觉暖心。
我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七医院。太冷了,我只好在医院门口不停地走来走去。医院门口的保安比平时多,我向他们打听哪里有公共厕所,他们指给我看七医院门口停着的一辆大巴,说那就是,里面设施齐全。
七医院门口没有出现一些自媒体里说的拥堵、排队现象,一切都井井有条,我见到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门口给前来就诊的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发热病人去另外的门诊处。
网上消息说,司机要比预定时间晚来一小时,这段时间我干什么呢?我先向保安打听哪里可以卸货,他指定了一块地方,但是那里堆积了很多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我只好把那些挤作一团的车拖出来,搬到另外的地方,这时候,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保安也过来跟我一起搬。
终于,我们的货车到了,随行的是一位从凌晨5点就在江夏高速路口接车的校友,他已经带着货车去了两个点,七医院是第三个。没有人帮忙卸货,我们俩和司机一起卸,司机在车上把货物一箱一箱拖到车厢后门或者侧门,我俩在车下,把货物扯下来,拖到指定地点。搬完之后,司机开去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那里有我们的校友会秘书长接车,这位校友不用跟去了,他说他到现在还没过早,饿得发慌。我留下来跟七医院院感办的医生一起清点货物,开箱验货,开接收单。
办完交接手续,我再骑上我的小破车哆哆嗦嗦地回到家。我回家后听说,就刚刚我在七医院哼哧哼哧卸货的时候,李克强总理来武汉了!我打开手机,看到李总理与武汉市民互动的视频,我顿时感觉,武汉有希望!武汉的春天会来的!
在家中刚坐定,我就在社区群里看到居委会寻找志愿者的消息,内容是帮助所在社区居委会在各个单元门栋前张贴小区疫情一览表,以舒缓小区几千户居民焦虑的情绪,我和家人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们夫妻俩带着孩子,去区委会领了一沓表格和胶水,开始挨家挨户在单元门上张贴,有邻居隔着窗户大声问:“外面枪(像)莫样啊?”我自信地告诉他:“您不出门就冇得问题!相信政府!”
“我一心扑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主动让自己在大战中接受考验”
武汉市实行小区封闭管理以后,我的志愿工作延伸到网上进行。2月初我加入武汉高校抗疫联盟服务援汉的11支江苏医疗队,每天与这11支医疗队的对外联络人联系,获得他们的特殊需求:卫生巾、指甲剪、晾衣架、胸腺肽稀释剂等等,然后满世界找这些货源,再联系司机加急送货。
3月中旬,医疗队陆陆续续离开武汉,我又参加了湖北高校联盟开展的“百万吨蔬菜进百家社区”活动,协调133吨蔬菜捐赠给洪山区、江岸区等近百个社区。每天一睁眼,我就要抓起手机看信息——哪些社区负责人发来卸货地址,司机到哪里了,哪些社区不要包菜只要芹菜……有时候手机和电脑一起上,全程跟进物流的动向,查验物品签收的电子凭证,工作量很大。有一次我靠一壶茶撑到中午12点才吃上早饭,到下午才发现自己还没梳头洗脸……我的家人非常理解支持我的志愿工作,当我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的时候,我的家人默默地包揽了一切家务。
我的线上工作渐渐得心应手,然而在参与援助欧美华人医生的志愿活动中,我遇到了新的困难。3月下旬,针对愈发严峻的全球疫情,武汉医生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支援欧洲和美国华人医生的工作群,他们募集资金购买医疗物资发往欧美,组织学术讲座分享中国医生的抗疫经验。我也参加了工作群,我的主要工作是宣传报道。从3月21日开始,我每天推出一期简报,滚动报道募捐动向及物流情况。为了每天早上10点准时发出,我8点就要坐在电脑前收集数据做PPT。
3月24日晚,我接到做海报的任务。武汉的医生群打算在3月27日推出第一期学术讲座,由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用全英文做报告。张教授在疫情期间不幸感染了病毒,经过治疗后得以康复,他准备把切身的经验介绍给自己的国外同行。作为文字编辑,写文案可以,但是做海报设计我是外行。写出文案,再满世界找合适的图片配,就是不成功。眼看26号就要发出海报,留给我的时间不多。我绞尽脑汁,无奈非设计专业人士做出来的海报总是差强人意。最后,我12岁的女儿看不过眼了,充满同情地说:“要不我帮你设计版式,你只管文字?”会一点设计的女儿肯帮忙,我大喜过望,连连点头,并允诺,如果设计稿通过了,就奖励游戏币。当天晚上,母女俩跟这一版海报杠上了,孩子上网搜寻图片并设计版式,横版、竖版,浅色、深色,图片调大、调小,文字横排、竖排,从事文字工作的我头一次晓得,美术编辑不是这么好当的,原来文字配上图片有无数种版式。我难以取舍,很想跟主持人坦白:我不会,我不干了!但是一看群里,大家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学术问题,我实在张不开嘴。我回到电脑前,硬着头皮哄孩子:你再想想,还能不能做得更好看些?比如绿叶我们缩小一点,标题太长要转行,你看用什么颜色合适?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的孩子弱弱地喊一声:妈妈加油!冲鸭!然后两个人互相拍掌鼓气。
25号,母女俩通力合作做出来的不知道第几稿海报发出去,主持人仍然指出了一些不足。孩子要上网课不能帮妈妈改图了,我在孩子书房门口徘徊又徘徊,伸头进去好几次,不忍心打断孩子学习,怎么办?最后,突然想起自己单位的美编,对呀!可以求助外援呀!我兴奋地拿起电话和单位的美术编辑联系。美术编辑也是个热心快肠的人,她暂时搁置自己的工作,按照我的要求对海报进行了专业的编排。我在美编的设计稿上对文字进行了反复推敲,才忐忑不安地发了出去。
经过一个下午焦虑的等待,晚上终于接到海报定稿获得通过的消息。3月26日凌晨,海报在各支援欧美抗疫群里推出,立刻引起了很大反响,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为讲座顺利进行打响了头炮。
“疫情面前,不分国界,大家目标是一致的。”这个群的发起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叶柏新医生感慨地说。
我一心扑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因为我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决心发扬出版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耐心细致的作风,主动让自己在大战中接受考验。
都说武汉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是英雄的人民,他们英雄在哪里?我认为,就英雄在这些为武汉拼过命的人身上,总理、医护人员、警察、清洁工、保安、司机、拉面店老板、我们这些志愿者,大家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抗疫战争就一定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