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他们默默付出,而我们尽情欢笑”

讲述人:方潇,20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学生

我校历史悠久,建党近百年间,这里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与党员先锋模范。而我愿意,以我之笔,记录下我身边党支部的故事与我在此所感受到的温暖。

“他们默默付出,而我们尽情欢笑”

时间已是晚上10:00,历史文化学院新媒体的工作群里忽然有了消息:“终审老师已经审核通过了这篇推送,今天的推送可以推出了,大家辛苦了。”历院新媒体的负责人之一高成龙如是说道。而他口中的“终审老师”,便是我们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康薇老师。

由于新媒体这一平台是学院宣传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消息时效性、传播速度快,并且具有面向社会的公众效应,康书记主动承担起了对于我院新媒体的审核工作。在处理诸多事务之余,康书记还要审核我院新媒体近乎每一条推送,并给出反馈意见、对后期的再修改进行再审,以此往复直至推送完全没有问题。在此之下,康书记相当一部分休息时间就奉献给了学院——而这样的付出,也是为了能让同学们能够欣赏到更高质量的新媒体作品,让学院师生的活动与心声以更吸引人的形式呈现。

我的辅导员秦老师同样“以生为本”,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最近大家是不是很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秦老师时常这样问候我们。而当我们面临着期末复习的压力时,她又会鼓励我们,提醒我们做好复习规划。清晨八点,当我赶到秦老师的办公室时,时常会遇见她与她几岁大的女儿。边上班、边顾家,我想这大概已经是秦老师生活的常态,而她对此总是笑意盈盈、温柔享受。

“我希望大家都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秦老师在这样的想法的驱动之下,创设条件,鼓励大家关注社会新闻,围绕着国家时事交流自己的看法。而当有同学表示希望能进行“田野考察”、参观博物馆时,秦老师又积极联系交通工具,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考察需求。

当然,历院其他党员老师,也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时常强调“师德师风”、“党风廉政工作”的党委书记纪红老师,不仅为老师们组织开展了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活动,还默默关注着学生动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与鼓励。她曾亲临长江翰墨书法临帖竞赛作品展,激励学生培养书法爱好,还在毕业季寄语学生“眼里有爱,心中有光”。

在许许多多的日夜里,历院的老师们始终关注着我们学生,他们默默付出,而我们尽情欢笑。我能记起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而我想,这大概也是因为他们始终对学生认真付出,因而师生就在不经意间,刻在了彼此的故事里。

“我们华大记者团是一个整体”

华大在线是我来到大学后加入的第一个组织。在这里,我不断成长。

华大在线实行师徒制,在这里的每一位见习记者都有机会拜一名记者为师,而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学生彭志翔就是我的师父。“批注已经给你发过来了,记得及时修改。”“这篇文章写的有进步,继续加油。”在这里,作为记者的学姐学长们常常会给我鼓励。

郝日虹老师和毛军刚老师负责指导华大在线。“你们发表在华大在线官网上的每一篇稿子,我都会看。”郝老师十分关注我们的工作,也常常给予我们心理上的疏导:“这段时间怎么样?别太累了。”每当听到郝老师的关心,我都会感觉心里暖暖的。而毛老师则以其扎实的记者功底,时常在选题会上向我们强调,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胸怀。在毛老师看来,“要善于透过一些平凡的小事,挖掘出其内在所反映的问题”。此外,他也会引导着我们去寻找一个选题的合适切口,以此促使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新闻把握能力。

而华大在线作为华大记者团的一分子,还时常与华大记者团的其他部门一同合作。刘志强老师和曹世生老师时常把握全局,用时下新媒体的视野去挖掘选题,并鼓励我们记者团要加强联系。诚如指导老师们所言:“我们华大记者团是一个整体。”在和其他部门的合作中我也深深察觉到了各部门联动之间的重要性。摄影组的同学拍摄出的照片清晰而美观、微信部的同学排版出的“10万+”推送引人注目,电视台同学的声音常常萦绕在课间;英文采编的同学则可以将华师的声音传播给国际,QQ部与微博部则时常关注学校前沿政策、便利师生;而我所在的华大在线则以其扎实的文字功底而让文字更有穿透力、表达力、生命力……唯有各部门联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华师。

我也常常在值班时看见党波涛老师。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很和蔼。我常常看见他写的文章,文笔流畅,而言语凝练,通篇又流露着正气,这令我十分钦佩。

更令我欢喜的是,我在这里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们一同报选题、写稿子、改稿子、合稿子,我们一起值班开会,也团建、交流。我们虽然还未是党员,但都有着对党无比的忠诚。我想,这样氛围,是一笔值得珍视的珍宝。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