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严梦辰,20岁,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学生
近日,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恽代英烈士殉难处正式完成文物修缮工作。这座始建于1930年的建筑曾是当时南京“四大监狱”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建筑,它见证了大批先烈为了中国革命斗争、牺牲。
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文、史、哲学都颇有造诣的他在36年的光阴中创办利群书社,留下一本本经典译著,下笔万言。而会读书者常有,天生的雄辩家可遇不可求,正是在这样一座“文物”中,恽代英留下他最后的演讲。
文学家茅盾称恽代英是天生的雄辩家,滔滔不绝淡定自若,在演讲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时不时放一枪独属于他的幽默,下面的听众则毫无倦容。一位曾与恽代英共担牢狱之灾的黄埔学生这样回忆道:尽管先生曾以拒捕自毁容颜,与他们一行的几个学生依旧能通过他的谈吐认出他来。而在当下的恶劣环境中,只要隐约透露先生的身份消息,几位学生便可获得减刑,但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人将此秘密泄漏出去。
文人郭沫若也回顾说:“代英会做文章,尤其会讲演。他的讲演最为生动而有条理,不矜不持,而煽动力很强。有时却又非常幽默。在大革命前后还没有播音器的使用,凡是上了一二千人的场合必须用大喉嗓叫,因此在代英身上便留下了一个可以说是后天的特征,便是他总是破喉嗓。”
这零零星星的片段的回忆拼凑出一个模糊却又硬朗的天才雄辩家形象,即便是临刑的最后一刻,恽代英站在监狱的一角,面对着扣着板机的狱卒,不疾不徐却铿锵有力的缓缓开口:蒋介石走袁世凯的老路,屠杀爱国青年,献媚帝国主义,较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必将自食其果……
他站在生命的一端,却延续着生命所能燃烧的火花,用言语传递,用笔墨刻录,监房的翻新翻不过那一代赤诚之子的信仰,翻不过那一页鲜活铭心的历史,更翻不过当代华师人内心的热血和不断向上攀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