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能取得胜利的人”

讲述人:赵心瑜,19岁,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

谢家兴,19岁,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每每读起这首《狱中诗》,人们总能想起那段动荡的岁月,那个特殊的战场,那位真正的革命者——恽代英。

36载光阴,恽代英将真理苦苦追寻,将革命进行到底。他用新闻发扬党性,用赤忱鼓舞青年。“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革命,我们要经得起挫折。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能取得胜利的人。”

今人追忆并传承恽代英的故事,就是把他的豪情讲给党听。

革命的苦行僧 真理的布道者

“苦行”是恽代英一以贯之的人格特质。“苦行”表现在他的物质生活,也在精神世界。

他的四弟恽子强在回忆中说:“我们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代英却一生朴素。”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时,恽代英就提出:“对于衣服,吾不喜华丽,每着丽服心有不安。一由于不惯,一由于非心所愿也。吾尝愤世人骄侈之习,欲以己身力矫之,故衣履破而不易,敝而不舍。”

1920年11月,恽代英到宣城四师任教。他那“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给学生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

“欢迎会那天,恽先生穿的是一件半旧的、显得有些窄小的蓝布长衫,剃着光头,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脚上着的是土制布鞋。像恽先生这样开明朴素,平易近人,立即把大家吸引住了。”曾为宣城四师学生的吴蔚春回忆道。

恽代英的“苦行”,在大革命期间表现得更加明显。

茅盾在大革命时期是恽代英的战友,他回忆说:“曾经有人说过一句笑话,灰布大衫就是Y君的商标……这一件朴素的衣服已经成为他整个人格的一部分。这从不变换的服装又象征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始终如一的坚贞和苦干。”茅盾的上述话语虽然充满调侃意味,但从其中不难看出,恽代英这位革命“苦行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青年恽代英

恽代英的“苦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而这也为他的革命“布道”奠定了坚实的道义基础。

1921年下半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革命新征程。他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在革命中的作用,他会做文章,尤其会演讲。恽代英的演讲生动而有条理,不矜不持,并且感染力很强。

他曾指出:“我们要宣传到使勇敢的人起来帮着我们宣传,我们要宣传到使怯弱的人都了解而赞助我们的主张,我们要宣传到一切被压迫的人们都联合起来,大多数向来为统治阶级作爪牙效奔走的人们都对于统治阶级倒戈相向,于是统治阶级便土崩瓦解的倒下来了!”

恽代英还曾在上海景平女校发表关于妇女进化问题的演讲,早于时代为女权呼号;他也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就孙中山历史及生平政绩,清晰阐明国内形势;更曾与国家主义派、戴季陶主义及西山会议派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论辩中传播革命思想。

在革命年代,恽代英的“苦行”与“布道”不仅仅是砥砺自身意志,更是对革命道德的由衷认同和对更高革命境界的不懈追求。他是革命的苦行僧,也是真理的布道者。

青年的领军人 时代的同行者

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最青春的时光,恽代英也是这样一位激扬文字、书生意气,在五四学潮中敢为人先的有为青年。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消息传到武汉,时任中华大学附中教务主任的恽代英写下了《四年五月七日之事》、《呜呼青岛》等文章,并组织学生上街集会游行。可以说,在中华大学求学和任教于中华大学附中时,恽代英就已经表现出激昂的革命精神。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0年2月1日,恽代英和林育南等人创办了“利群书社”,经销《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刊物。书社每天吸引着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是武汉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恽代英被选为中国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同时主笔《中国青年》。那段岁月,他用最富激情的文字鼓舞着一代中国青年。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发刊词中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唯一希望。他认为,《中国青年》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到强健的路上和到切实的路上。有志青年们首先需要破除“自私”“游惰”和“空谈”的恶习,为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去牺牲时光和金钱。

他提出,青年们每星期至少牺牲6小时,做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每星期至少牺牲6小时,做时事与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有收入时至少捐出十分之一做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这个倡议在青年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如成都青年张霁帆就完全采用了恽代英所提出的研究和服务的标准,这使恽代英感到十分欣慰。

此外,恽代英还与青年读者保持通信联系,并将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刊登在杂志上,以期引起广泛讨论。如在《中国青年》第8期上,至少有两篇文章是恽代英与青年读者的思想交流,分别关于读书问题与自杀问题。在《中国青年》第28期上,至少有三篇文章,分别关于学术救国问题、革命以及学校等问题。正因如此,“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学生群众对恽信仰者独多”。

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共发表了190多篇文章和通信,影响和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由此,他成为了全国青年的“导师”。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恽代英在第一线的舆论战场上与毛泽东等人并肩作战,批驳国民党的种种谬论。“中山舰事件”后,他被党中央委派至黄埔军校任政治总教官。那时的恽代英一身戎装,眼神坚定,在行伍之中坚定宣传着激昂的革命理想。

不管是在中华大学校园内,还是在革命实践第一线,恽代英始终都将自己的事业与广大青年群体相联系。他是五四以来中国进步青年的代表,更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

恽代英的精神也始终与时代同行。时至今日,他不仅存在于如今的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史馆内,“三鼎甲”为其生平作注解;校园的每个角落似乎都能看到他的些许影子——恽代英广场内竖有他的雕像,新闻传播学院更有恽代英新闻采访团,传承着他的新闻精神……

恽代英广场

赤旗下的先锋 民主的卫道者

恽代英的新闻事业是纯粹的,科学的,也是厚重的。

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主持创办了武昌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新声》半月刊,报刊将“传播先进的时代声音,唤醒国人的爱国思想”作为第一要义。五四后,作为团中央宣传部部长的他,悉心打理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在《中国青年》的办报过程中,恽代英深化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办报理念。他深入了解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并以此为基点,创作出大量成熟且受欢迎的新闻报道。

“年轻人!有决心干三十年革命,你不过五十岁。接着再搞三十年的建设,你不过八十岁。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恐怕也实现了,那时世界多么美妙!也许那时年轻人不相信我们曾被又残暴、又愚蠢的两脚动物统治过多少年代。也不易领会我们走过的令人难以设想的崎岖道路,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恽代英无数次在文章中如此设想,如此激励众人。

《中国青年》

正如郭沫若所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思想进步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恽代英始终坚持着做纯粹的,能够与青年人产生共情的新闻事业。

作为党早期的新闻工作者,恽代英不仅积极创办报刊、笔耕不辍,而且勤于摸索新闻规律,形成了代表我党早期新闻观点的科学新闻理念。他着重强调报刊的宣传功能和指导功能,更注重对群众性的坚持。

一得知五四运动的消息,他便拟写了《四年五月七日之事》爱国檄文,通过《大汉报》等报刊号召爱国人士奋身投入救国洪流。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他亲自制定《学生周刊》的办刊宗旨:“唤起国民爱国热情,提倡国货坚持到底”,在发刊词中慷慨激昂地呼吁国人勿忘国耻、奋起抵抗。

看到蒋介石之流做出背叛人民和革命的罪恶行径时,他便在《红旗》上发表《冬防》一文,号召穷苦的人们起来准备暴动,解除一切冬防军队的武装,打出一条出路。他在《民族日报》上发表《评三种洋奴的论调》、《告愤激的国民》,旨在批判五卅运动中的错误论调和错误倾向,教育群众坚持斗争。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评醒狮派》、《与李馆卿论新国家主义》等文章则及时揭露了国家主义、戴季陶主义等形形色色反动思想的真面目,扩大了党的宣传和影响 。

恽代英与他所坚持的新闻理论不仅对我党的新闻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意义,更对后世无数的新闻工作者起着榜样的引领作用。

1931年4月28日,36岁的恽代英在叛徒的出卖下,不幸遇害。临终前,他留下了那首《狱中诗》,留下了自己的万丈豪情。他的一生,是献身真理与革命的一生,是鼓舞青年与大众的一生,也是坚守新闻与理想的一生。

人们会永远感念恽代英的精神,而“恽代英”这三个字,其实就是勋章本身。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