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佑星,90岁,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原电化教育系首任主任
“特殊时期、历史创举,事关重大”
电视攻关,那艰苦奋战的岁月,那为国争光、为华师争光的科研攻关岁月,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那情那景还时常在我梦中重现,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也不应该忘记。
那是1970年初,春节刚过,我从郧阳县搞完教育调查回到大冶县三山岛华师斗批改基地,刚回没几天,就接到基地工宣队指挥部紧急通知,要求我立即回武昌华师本部接受重要任务,当时也未交代具体内容。我怀着紧张的心情,立即赶回华师本部报到,这才得知任务的基本内容。原来,1970年初我国将要开展全国彩色电视攻关大会战,这在当时“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学校停课、工厂生产瘫痪的情况下,要搞如此规模的科技攻关,确实出人意料。特殊时期、历史创举,事关重大,所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央成立了电视领导小组,业务工作由四机部直接抓,全国按地区成立了北京、天津、华东和成都等若干个会战区。湖北省属成都会战区,成立了省电视领导小组,由湖北省电子工业局主管业务工作,全省成立了四个攻关会战点:第一会战点以华中工学院为主,主攻彩色电视制式和发射机;第二会战点由武汉大学主持,主攻彩色电视传播和接收;第三会战点以武汉半导体厂为主,主攻器件;第四会战点由华中师范学院主持,主攻大屏幕投影电视。
在初步了解了攻关任务之后,我们首先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负责组建华师大屏幕电视攻关组,提出初步工作计划、人员安排和协作单位要求,并对攻关项目进行原理性试验。由于这是一个大型攻关项目,涉及学科范围广,所以参加协作攻关的单位众多,除华师内部的物理系、化学系、外语系、教育系和机电厂等单位外,武汉市尚有科学院测地所、武汉化工研究所、武汉玻璃仪器厂、华中玻璃厂和湖北无线电厂等,省内有288厂和388厂,省外有西南师范学院和成都773厂等。
华师大屏幕电视攻关组成立后,建立了党支部,受工宣队指挥部直接领导,由吴桂珍同志担任支部书记,我任大组长。攻关组内暂设总试、线路、光学、机械和油膜等五个攻关小组,试验基地设在物理大楼光电实验室。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约在1970年3月份,我们就正式开展工作。首先,为了使大家对这个闻所未闻也见所未见的攻关项目有所了解,我们要尽可能收集查询有关资料提供大家阅读,我们这一要求得到武汉科学院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借回了大量的外文杂志和专利文献,随即组织人力进行查阅和翻译,并将重要文章译文装订成小册子供大家学习。在对攻关课题进行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对方案进行了讨论,以便决定从何着手开始试验工作。通过学习资料,我们初步了解到,当时全世界只有瑞士和美国生产“油膜光阀彩色大屏幕投影机”。而他们两者的产品绝然不同。瑞士“格利塔”公司生产的“艾多福”投影仪,体积大、重量重且结构复杂,但其优点是屏幕大(最大可达9*12m2)、亮度和清晰度都很高,可与电影媲美。而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密封光阀”投影仪,体积小、重量轻且结构简单,但投影屏幕小、亮度低,适用于移动设备上。应该说我们当初对油膜光阀大屏幕投影器的认识还是肤浅的、表面的,我们根据当时的实际条件和时间允许,选择了美国的GE方案,以便能尽快上马。方案初定,我们便开始了设计和试验工作。我们的试验基地便设在物理大楼的光电实验室,可是当时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很差,除了仅有的一点陈旧的基本仪器外,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动手。工作一开始就是日夜奋战,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设计、加工和实验从不停息。经过大家艰苦的努力,终于在70年底,建起了油膜光阀投影试验系统。在进行图象试验那天晚上,大家围坐在试验系统旁,紧张地盯着墙上的屏幕,虽然反复调试,屏幕上只出现了活动的影子,始终看不到真正的图象,试验没有成功。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很激动,因为通过几个月的亲身努力实践,我们终于认识到什么是油膜光阀投影器了。事后我们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不能显示图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密封光阀方案中电子束扫描面积太小(只有35mm电影片画面大小),对电子枪的分辨率要求太高(只有数十微米量级),且枪体很小,这种极高分辨率电子枪,当时国内尚没有,我们更无法研制,况且条件和时间都不允许,我们只能选“枪”,不能造“枪”。
大屏幕电视机图像清晰度测试,画面不稳定让研究陷入低谷
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我们立即作出决定,成立总试二组进行第二方案试验。由于有了第一方案的实践经验,我们采用简易的方法较快的建立起了第二套试验系统。为了适应该系统的投影距离远和显示面积大(3*4m2)的要求,我们将实验室搬迁到图书馆东二楼的大阅览室,用竹篱隔成了几个“实验室”,看起来确实很简陋,但大家仍是信心十足,开始继续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虽然条件很差,大家都很疲劳,但试验从未间息过,实验室昼夜二十四小时不停。由于有第一方案试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从当时的实际条件出发,并考虑到我国当时电子束管的研制水平,在第二方案中设计了较大直径的光阀管,并逐步将电子束扫描面积增大到54*72m2,由于抓到了问题的关键,这样经过了不长时间实验,终于在1971年3月,显示出了黑白电视图象。这是当时我国最大屏幕的、可以像看电影一样观看的电视图象。当时,看到大屏幕上的电视图象,大家心情无比激动,欢呼雀跃,我们终于迈开了攻关的步伐。
大屏幕电视图像测试,画面清晰、稳定且立体
“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初步取得这个项目的科研成果”
油膜光阀外光源大屏幕电视,是一种能即时放映电视图像的大型投影电视机(它也是一种通用的大屏幕投影器),由于它具有投影面积大(可达到电影屏幕大小,且对屏幕无特殊要求),画面亮度高且图象对比度大,因而用途广泛,受到重视。华师电视攻关组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初步取得这个项目的科研成果,这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时间科研单位、高校和工厂来华师参观取经者众多。为此,全国电视会战领导小组(四机部)决定,1971年9月在武汉召开首届全国大屏幕电视攻关经验交流大会,很多科研单位、高校和工厂代表云集华师进行现场参观交流,大家对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奋斗精神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全国电视大会后,华师电视攻关组也在全国有了一些影响。
大会以后,我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系统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于1972年底研制成“实验样机”,其后又于1974年底研制成第一台“试用样机”(YWDD-1型机),为了使样机能达到实用要求并能通过技术鉴定,我们又于1975年11月研制成YWDD-2型鉴定样机。
大屏幕电视机整机
为了考验该样机的各项技术指标,我们将样机搬到武昌电影院公开试映,售票放映了几场。随后又在华师电影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放,以考验该样机的稳定性能。经过数十场试放证明,整机工作基本正常,群众反映收看效果较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华师电影场试放期间,适逢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全国哀悼,中央电视台将进行北京民众送别总理灵车的电视实况转播,当时电视机还不普及,而华师有大屏幕电视转播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了武汉三镇,来华师参加悼念的民众络绎不绝,纷纷从各处赶来,一时上万群众挤满了华师电影场,大汽车排成了长龙,从电影场一直排到大门口。当晚,华师电影场沉浸在一片哀乐声和群众的哭泣声中,当北京数十万群众沿着长安街为总理灵车送别的情景出现时,银屏上下一遍哭声,情景悲痛万分感人,大家是多么珍惜这最后与总理告别的机会。我们电视攻关组为了确保转播万无一失,全力以赴,作了精心周密的准备,转播放映的成功使武汉人民进一步了解了华师。而今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为武汉人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这件事也使我们受到深刻教育,它对电视攻关组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际试用证明,“鉴定样机”工作正常、效果较好,我们向主管部门申请进行科研成果鉴定,并编写了“科研成果鉴定技术资料”和“油膜光阀大屏幕电视技术条件”等鉴定用文件。1977年4月,由湖北省电子工业局主持召开了科研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和各方代表一致认为:“该型大屏幕电视机的方案选择与设计是成功的,样机达到了1972年上级规定的技术指标,达到了可以收看放映的水平,填补了我国电视工业的一项空白。”鉴定会的召开,说明我们完成了这项大型科技攻关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必须解决,因为这套设备体积较大且重量亦重,不便搬运,另外,调整使用不够方便,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且不易维护。
在完成了科研成果鉴定以后,为了满足有关使用单位提出的飞行模拟训练机的使用要求,我们对鉴定样机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于1977年底研制成功YMDD-3型使用样机。该样机工作较为稳定,图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并由于采用了集中控制方式,操作使用较为方便,体积和重量都减小了很多。1977年8月,油膜光阀黑白大屏幕电视第三代样机被运往北京,参加全国电子工业学大庆展览会,首次亮相大放光彩,给予我校电视攻关组全体同志极大的鼓舞。
工作人员操作油膜光阀黑白大屏幕电视第三代样机
该样机的各项技术指标虽都有较大提高,但距飞行模拟训练的实用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所以在其后的几年间,我们多方努力作了不断的改进,直到1981年底已相继研制成功YMDD-4型实用样机和YMDD-5型定型样机。1982年初,我们将定型样机送往北京,参加教育部所属高校科技成果展览,作为师范院校能完成此类科研成果,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因而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8年在北京和武汉相继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北省科学大会。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为了表彰华师电视攻关组不怕困难、团结奋战、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华中师范学院大屏幕电视组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这是华师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荣誉。
1978年大屏幕电视组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同年3月,在湖北省科学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大屏幕电视组“湖北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我作为华师电视攻关组的代表,戴着大红花上台领奖,心情无比激动,此情此景,现在还历历在目。
1978年我校物理系大屏幕电视组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集体
“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彩色电视会战既是一场技术攻关,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担子很重且时间紧迫,当我们了解到任务的具体内容时,我们深知这是一项要进行国内首创的攻关项目,国外虽有,但我们只能从外国文献资料中去查找,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今后在实践中去摸索。我们知道外国文献资料虽然只能提供有限信息,但可作为参考,有利于我们工作的起步。特别是当初我们都对油膜光阀大屏幕投影器是一无所知,所以在建立华师电视攻关组之初,我便提出设一翻译小组专门从事资料翻译,以便提供大家学习,这一要求得到工宣队和外语系的支持,很快调来了教师组成一个三人翻译小组,由肖福运老师和我兼任校译和技术。我们从武汉科学院图书馆陆续借回大量外文杂志和专利文献,翻译组日夜赶译。在初试阶段,及时为大家提供了有关总体结构、光阀管、光学系统、电子枪和电子线路等方面的有益参考资料,减少了试验的盲目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使我们大家对油膜光阀大屏幕投影机有了较全面和较深入的了解。初步统计,从1970年到1973年间,我们共翻译出英文和日文(包括少量德文)资料约五十万字装订成七册译文集供大家学习参考,这一工作不仅对电视攻关有所促进,而且也引起了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和要求,所以在攻关后期,我们根据实际可能,在每周挤出一定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日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基本达到借助字典可以阅读科技文章的水平。这也可以说是电视攻关的额外收获。我们学习日语的成效就是完成了《日本三十所大学入学考试物理试题详解》一书的翻译,该译著于1980年由华师情报所和华师一附中共同出版。
当我们通过资料学习和科研实践之后,我们对油膜光阀大屏幕电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便开始向社会宣传介绍大屏幕电视,使广大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有所了解。我们曾写出科普文章《油膜光阀投影电视》一文,登载在《大众科学》杂志上;另外,还应约参加编写科普著作《大屏幕电视》一书,该书于1978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通过学习所得成果。
除了上述文字资料的书面学习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来学习和探索。前面也曾提及,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系国内首创,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学习国外文献资料虽说是必须而且有所启发,但在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是保密的,需得我们自己解决,而且我们还得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科研实践中充分调动群众集体攻关。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制度,每次总体试验之后,我们都要召开全体“群言堂”研讨会,从总体、光阀管、电子枪、阴极、“油”和线路等方面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以求不断改进,所以我们在试验中虽屡受挫折,但用这种集体攻关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工作,加速了实验进程。前面我已谈过,在我们的第一方案试验受挫时,我们并没有盲目的强行进行下去,而是组织“群言堂”会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认真分析讨论,在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后,立即成立了总试二组进行第二方案试验,虽然试验系统设备简陋,但由于方案正确,故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初试,显示出黑白图象。当图象在大屏幕上显现时,群情激动,这一初步成果引起大家很大振奋。当时我们虽没有大屏幕显示技术方面的专家权威,但我们充分发动群众集体攻关,很多技术难题都迎刃而解了。例如,初次显示出大屏幕电视图象时,我们虽感振奋,但图象发灰、层次不够,也使我们感到遗憾,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和“群言堂”研讨会后,终于找到“油膜成像”的规律性的结论:当“油”的工作温度过高,油膜偏薄时,就会出现上述图像现象,反之油温过低,则油膜偏厚,图像就会出现轮廓(亮边)。我们终于找到了油膜的最佳工作点,最终显示出了层次丰富、灰度级高的有立体感的图像。图象质量是衡量显示器的核心指标,这说明我们研制工作有了新的飞跃。又例如,我们研制的样机从实验样机到最后定型的YMDD-5型定型样机,前后共完成五套,最初是体积大且笨重的大立柜式的,不便搬运和调节使用,到后来成为体积较小,且重量较轻,具有美观外形并可由一人移动和调节使用的机型,这样重大的变化,全都是依靠群众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结果,使样机最终达到可供生产应用的价值。攻关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可举出许多。在电视攻关中我们就是这样解决了许多大、小难题,使研制工作取得较快进展。我深切体会到,要完成这样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科研任务,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苦干实干,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
协作攻难关,共同创奇迹
油膜光阀投影机是一种大型、复杂的投影显示设备,它采用了类似电影机的外光源投影方式,所以亮度极高,可与电影媲美,但它的结构精细而复杂,使用了复杂的电子线路进行了各种控制,类似于投影电视机,但其电路的复杂性和技术指标要求又要高得多。特别是核心部件光阀管研制的难度极大。研制这样投影显示设备涉及许多学科,即使条件很好的工科院校也是难度很大,作为当时的师范院校,华师要完成这项研制任务,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幸好有省电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根据我们从技术业务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组织省内外有关单位进行协作会战。因为全国彩色电视会战当时是作为政治任务下达的,所以参加会战的单位都非常重视,全力以赴。我们在攻关的过程中,由于任务重、难度大、压力也很大,但由于有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许多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和我们协作的单位较多,在这里只能就我所了解的谈一些重要情况。
油膜光阀的核心是“油”,无“油”不能成像,油膜在光阀中起着光通阀门的作用。因其工作环境恶劣,要耐受强光照射和强电子束轰击,因而对“油”的技术指标要求极高,因它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和光阀管的寿命,美国通用公司和瑞士格利塔公司所采用的“油”各不相同,但两者都未做具体介绍。研制出高质量的光阀用“油”是当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油”的研制基地设在武汉化工研究所,该所对这项科研任务非常重视,派出技术骨干并提供专用实验室,和华师化学系派去的几位教师共同组成油膜组进行攻关,他们根据有关专利介绍和自己实验摸索,先后研制出硅油和卞苯基两大系列多种“油”,有力地支持了总体试验的实验需求。由于对“油”的技术指标要求极高,研制过程中要对油进行多次蒸馏提纯,而蒸馏时间很长,且不能间断,为此油膜组的同志必须日夜坚守,虽然每次出来的油量很少,但他们却要为此付出很大的辛劳,他们尽职尽责,确保提供优质用油。
油膜光阀投影机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图像显示设备,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外来干扰信号,要能有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它所使用的视频电信号电路、电子枪和阴极系统等都需“特殊”的电路和防护措施,为了保证控制线路各立柜的研制质量和完成时间,线路小组将基地设在协作单位湖北无线电厂,该厂派出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协同攻关,并提供了所需无线电元器件和接插件、机柜加工等种种方便、使研制进度大为加快。虽然厂里工作条件好于学校,但他们也毫不松懈,日夜加班,经常通宵达旦,刻苦攻关,完成了几个机型(YWDD1-5型)的配套线路立柜研制,几经改进,终于研制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油膜光阀投影机使用的控制线路立柜。
攻关初期,由于我们对油膜光阀投影机了解甚少,当时为了快速上马开展工作,我们选择了体积小、结构较为简单的玻璃密封光阀方案,这种光阀管是全玻璃材质的,研制这种玻璃光阀管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我们找到武汉玻璃仪器厂,这是武汉一家知名的专门生产玻璃仪器设备的厂家,我们深入到工厂提出设计图纸与厂里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共同讨论,工厂根据我们的技术要求和实际加工可能性定案加工,虽然,作为试验需要要求加工的光阀管数量很少,厂方仍不计得失全力支持,很快我们就得到实验所需的玻璃光阀管,加快了我们的实验进程。
宜都的288厂和388厂是我们省内的协作攻关单位,虽然该厂远离武汉且军工任务很重,但我们提出的光学部件加工任务是大力支持积极完成。油膜光阀投影上所使用的配套投影镜头孔径尺寸大且有特殊要求,没有成品镜头可以代用,必须自行设计加工,每次我们送去设计图纸后,虽然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他们都是积极想方设法按时加工完成,以确保总体试验所需。
谈到协作攻关,还有一个单位在此不得不提,那就是成都773厂。这是一家大型的国有电子管厂,该厂生产和研制的电子管和电子束种类繁多,而且还有许多军工产品,在国内颇具盛名,它本不是计划中指定的协作单位,是我们慕名主动上门求助的,所以实际上也成为了我们的协作单位,给与了我们很大支持和帮助。油膜光阀投影机虽然方案不同,使用的电子枪差别也很大,但有一共同点就是对电子枪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其分辨率的要求甚严,我们攻关组的“阴极和电子枪”小组过去也曾深入了解和研讨电子枪,但那只可以说是“用枪”(即根据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电子枪),而不是“造枪”(从理论上进行设计并研制生产电子枪)。因而在试验中遇到不少问题,于是到773厂求助,该厂电子束管研究室的相技术员热情接待,向我们介绍了当时国内有关电子束管的研究情况和该厂高端产品情况,后来并曾到华师攻关组参观指导,给予我们研制工作很大帮助,特别是对研制方案的确定受益不浅。
除了单位间的协作外,有的协作单位还派出技术骨干来华师参与攻关。武汉测地所派来的光学设计人员,在投影光学系统的设计中起了积极作用;西南师范学院派出的骨干教师参加线路组攻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师大屏幕电视攻关会战点是湖北省第四会战点,省内外参加会战的单位有十多个,华师校内也有五个系和机电厂参与,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和多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北省科学大会授予华师大屏幕电视攻关组为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集体,这是华师的荣誉,也是所有参加电视攻关的协作单位的共同荣誉。
洋为中用,志在赶超
全国大屏幕电视攻关经验交流大会在武汉召开后,为了促进我们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大屏幕电视,四机部建议由湖北省电子工业局从瑞士引进油膜光阀彩色大屏幕投影机,以作为我们研制的参考借鉴。因为该种投影机是当时世界上屏幕最大、亮度最高且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的投影机,但其体积很大重量也重且价格很贵。约在1972年11月份,省电子局决定由华师电视攻关组派出考察验收小组前往瑞士。我们三人小组到达苏黎世市的格利塔公司后,受到该公司热情接待,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购买他们的此类大型投影仪,我们和他们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部分实验室,只是一般性参观,做生意归做生意,但核心部门是不让看的,然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使用操作,这当然不可能学到关键的东西,由于是购货验货逗留的时间较短,也是客观原因。我省引进这种大型投影机引起国防科委的重视,他们派出技术人员,来华师取经,随后也引进数台更为新型的投影机用于指挥中心,我们也曾参观学习。
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这套贵重的设备引进后,并未真正的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设备运到武汉后,由于华师没有大型投影室,故这套投影机被安置到汉口省委党校礼堂,由于场地条件不好,更因为没有合格的彩色信号源等基本设备,所以调试工作进展很慢且效果不好。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隔不久,省电子局就通知我们(当时还调了华工和七0九所的两位专家参加),要将设备运到北京供放映参观。他们在北京临时找了一个场地,这不是一个专业放映场,更不是一个实验场所,泥土地面,灰尘极大,条件极差,也无放映室,到处是垃圾。实在没有办法,只得临时用木头搭个台子放投影机。在这种地方放映,实在是对贵重设备的糟蹋。实际上放映期间也没有几个专业参观和交流者,一般看新奇者居多。北京放映完后,这套投影设备并未运回武汉,却被南京一所大的科研所通过“关系”借到南京进行所谓“研究”,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搞这一行的。他们使用完后,华师电视攻关组奉命前往南京验收。我们验收小组到该所对投影机进行检查后,感到震撼的是,他们居然私自对投影机的核心部件光阀管进行过拆卸,而且管中掉进了杂物和灰尘,对该管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但他们自持是大单位,矢口否认且态度极差。我们通过开机演示并严肃提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事实面前,他们理屈词穷才不得不承认私拆光阀管的错误。我们如实向省电子局作出了详细书面汇报,运回了受损的设备。“北京放映”和“南京拆机”这两件事充分说明了在“文革”期间那种瞎指挥和没有法制观念的严重性,结果受损的是国家利益。在此顺便提及的,后来我们有机会到国防科委指挥中心参观学习,参观他们从瑞士进口的新型投影机,由于他们那里实验室和放映厅条件很好,且制度严格,对设备有专门技术人员操作维护,所以他们进口的两台大屏幕投影机一直工作正常,图象技术指标很高,我们参观后非常感慨,比较中看到了差距。
投影机运到华师后,我们没有条件好的大型实验室来安置,也没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来对这台受损的投影机进行全面的维护调试。虽然我们自己动手尽力创造条件,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投影机最终还是达不到原有技术指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增多,一直无法正常使用,只能处于试验或闲置状态。当然,应该承认,通过对这套设备的长期维护和对其光阀管系统的学习了解,我们确实学到很多知识,也进一步看到我们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后来我们虽也开始了彩色光阀投影机的研制,也逐渐明确了具体实施的方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83年以后,由于全国国防科研项目的调整,我们为飞行模拟训练研制的大屏幕电视项目被迫中止。我们十多年为之费尽心血努力奋斗的任务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我们却无能为力,我们又面临新的抉择。
“通宵达旦、灯火不灭的日日夜夜的战斗历程”
全国彩色电视会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开展的,它既是一项科研攻关任务,也是一个政治任务,是应该完成而且必须完成的任务。当时全国高校停课干部和教师都下乡集中搞斗批改,能被抽调出来参加电视攻关的同志既感到组织的信任,也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接受任务时,大家思想都做好准备的,抱有完成任务的决心。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十多年的电视攻关的历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我们这些好党员、好同志的感人事迹。
油膜光阀大屏幕投影机是涉及光、机、电和化工等多个学科的研制项目,因此在研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器材和原料也是品种繁多、差异很大,有的还涉及国防用品,需办繁琐的审批手续,要将这些所需物资购齐确实非常不易。要完成这一困难任务,需要一个责任心极强、懂得一定专业且能吃苦耐劳的同志,经过讨论最后选定余汉江同志。作为一个教师不能搞科研而要搞采购工作,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一个很大的转向,哪怕是暂时的转向,但作为一个党员,他首先考虑的是工作需要,他接受了这个重担,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十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往,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克服种种困难,及时满足了科研所需,对研制工作的进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他对后勤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而且对科研工作也非常关心,只要稍有空闲他总是主动参与到小组的科研工作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余汉江同志的工作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而他的敬业精神使我受到深刻教育。
下面我要谈一谈阮班化同志。参加电视攻关时,他还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这个同志很能吃苦耐劳,而且工作中善于动脑筋,他是线路小组的,刚开始是分配他安装调试氙灯电源,工作时上千瓦的氙灯产生极强的紫外线辐射。他虽戴着墨镜工作,但无其他防护,当他完成任务时,他的一只眼睛已被灼伤,视力严重下降,后来虽经医治,但也未能痊愈,对此他从未有过怨言,仍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线路组的基地在湖北无线电厂,该厂是我们的协作单位,厂址在汉口胜利街,线路组同志住厂工作和厂里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多方面得到该厂的大力支持。由于攻关任务重、时间紧,他们经常是工作到深夜,厂门关了,他们不得不翻墙出入,有一次为了配合总体试验需要,他们加班加点安装线路立柜,但安装调试完毕时已是深夜,公共汽车已经停班,为了不耽误总体试验的进行,阮班化同志背着几十斤的器材,从汉口经长江大桥步行到华师,虽然极其困乏,但保证了总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他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大家,也激励着同志们更加努力工作。
还有一位同志不得不提,那就是黄家元同志。他是机械小组组长,负责大屏幕投影机的总体机械设计,包括投影机柜、光学系统支撑和调节装置、光阀管结构和阴极头等等的设计,其中尤以光阀管和阴极头的技术要求高,设计加工难度大。例如金属光阀官要求密封性能好,以便保持较高的真空度,管内的玻璃油盘要能匀速转动,且油盘上的油要用油刮形成厚度均匀的薄膜,同时油膜要保持在设定温度下工作。因为光阀管是真空密封状态下工作的,要达到以上这些要求,技术难度非常大。又如电子枪的阴极是处在真空度相对较低的部位工作的,而且又受到油蒸汽污染,因此阴极使用寿命短,除要求使用特殊材料制造外,还必须做到在使用过程中能更换阴极,换阴极时又不能使整个系统的真空度降低,因为抽真空是很费时间的,会影响投影机的正常工作,打乱它工作的连续性,所以在投影机工作过程中更换阴极(而这是必须的)又是一个技术难题,在机械设计中类似的大小难题,真是不胜枚举,黄家元同志为解决这些难题,真是日夜冥思苦想,成天伏在绘图桌上画呀改呀,画了不知多少张设计图纸。十年来先后完成了实验样机、鉴定样机,再是YWDD-1到YWDD-5行样机的巨大的机械设计任务,样机无论从体积、重量和外部造型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和变化,从体积庞大且笨重的大立柜式改进成为紧凑、便于搬到的调整使用且有美观造型的实用型样机,这都是黄家元同志辛勤工作的硕果。但就他个人而言,由于成年累月绘图设计、长期伏案工作,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肌劳损等疾病,使他的身体健康受到较大损害,我们不得不为这样忘我工作的同志表示敬意。
像上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还可列举很多,几乎电视攻关组内的每一个同志都有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些同志,他们有的过去虽不相识,但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团结互助、关心集体、不怕困难、努力奋战形成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无论是战斗在科学试验的第一线,或者是搞资料翻译,或者是搞行政后勤工作,个个都是兢兢业业,全力以赴,那些通宵达旦、灯火不灭的日日夜夜生动地记录了他们的战斗历程。正是这样一支队伍,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攻克难关取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刻苦攻关人未竭,艰难建系从头越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开始进行恢复调整,全国彩色电视会战无疾而终。由于国防科研项目的整顿,我们大屏幕电视的研制,因没有下达任务和无经费来源而被迫中止,这对我们是极大的打击,也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由于协作单位先后散去,我们独立支撑着彩色投影机的初期研究,工作也有所进展。但到了1983年研制工作确实难以为继了,我们考虑到攻关组的主要成员都是物理专业的,而且在大屏幕电视攻关中有些分项课题还可以继续研究下去,例如,抗污染长寿命阴极和透明导电镀膜等,他们在其他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为使科研工作能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向学院领导提出申请成立应用物理研究所,该所得到批准于1984年成立,后来虽经大家不断努力,但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经费的来源都未能得到解决,科研难以继续下去,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从困境中突围。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大家多次认真分析讨论,我们认为:作为师范院校还是应以培养师资为主,我们可以建立新的专业来培养新的师资,所以我们提出建立电化教育系,这个新专业在我国华东、东北、西北和华南地区均已先后建立,唯独华中地区没有,因此建立电教专业既是事业需要又是当务之急。我们在申请报告中充分论证了建立新系的必要性和我们已具备的师资条件,所幸这一申请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华师电化教育系终于1985年6月正式成立。当时新系的领导班子是兼任的,因为应用物理研究所尚继续存在。
建系之初确实困难重重,因为我们除师资力量外,客观物质条件很差,非常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一栋约2000平米的科研楼,那是当年电视攻关为长期着想而申请批建的,楼房虽不大,却成为我们建立新系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物资条件,因为当时如要申建新教学楼是绝对不可能的。在这里还要谈谈为什么我们攻关十多年后还没有留下一些可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都用到什么地方了?这是因为油膜光阀大屏幕投影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研制这套设备不是一家能独立完成的,华师作为主持攻关单位担当主要责任,负责全面的设计和系统实验,但却有一些部分必须要协作单位来完成,这就需要支付大量的试制加工费用。十多年的攻关,我们先后共完成了五台YWDD型样机,这就是最终成果。据我估计,每台样机的研制经费约为10万到15万元,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值,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贵?因为这是在研制,用量很少,而不是生产成品可以批量进行,而且是多个单位协作研制。举几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例如油膜光阀中所用的成像介质油经过多次成像实验选定硅油,研制这种高品质的油,所需化工原料贵、实验周期长且成品率低,所以就造成了“油价如黄金”。又如油膜光阀专用的投影镜头,必须专门设计加工,我们完成设计后由协作工厂加工,由于镜头相对孔径尺寸大且,每次只加工一两个,结果镜头价格高达万元以上。再如加工光阀管需要用大直径(约50cm)的不锈钢棒,这种特殊金属材料不仅需要经过审批,而且价格高昂,但因光阀管对材料的品质要求很高,我们不得不采用它。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大量科研经费的去向。所以最终我们只能有几套研制成功的投影机,而没有一定数量的可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以供建系之需,但是既然创建新系的决心已下,我们也未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好在我们是在多年困境中奋战过来的队伍。
经过大家多次讨论后,我们拟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决定组建五个教研室(基础教研室、投影教研室、电视电声教研室、微机教研室和电视教材制作教研室),并对各教研室所开设的课程和相应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反复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当我们完成计划的制定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授课任务的安排落实,这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原来都是物理专业的,但电教系的课程设置中有些课程与物理专业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的专业方向。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和这些同志商谈,当我分别将“电教研究法”和“电教教学法”这两门的讲课任务,要委托给李谟介和杜士珍同志时,他们未提困难,坦然接受任务,我感到欣慰,也受到教育。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姚建华同志,当时我安排他担任“电视教材制作”教研室主任并担任该课程的主讲,还要求他负责和许雄同志一起建立相应实验室。这确实是一项艰巨任务,他面临教学工作转向去担任一门内容全新的教学任务,该课程是我系重点课程,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实验设备条件要求很高,而我们当时除了两台(套)磁带录像设备外,没有成套仪器设备的实验室,更没有演播室,可以说物质条件很差。我无法向他作出什么保证,但表示系里一定大力支持他们,我们一定要树立“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精神,这点我们在电视攻关中做到了,现在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实践证明,在经过他们两年的艰苦努力之后,课程开出来了,实验室也初步建立起来,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建系之初困难重重,首先是课程开设需要和教师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教师不足并能保证课程正常开出,我向全系教师提出了“一人两课,一课两人”的备课要求,即每位教师可以讲授两门课程,而同一课程能有两位教师可以讲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又控制了教师数量不致超编(因为教师数量和学生人数之比是有规定的,作为新系,几年内不可能招收很多学生,特别是小系招生人数更有限)。为形势所迫,我不得不对全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促进我系的发展,我又向全系提出按教学媒体分类逐步开设系列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计划。真是万事开头难,建设新系,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大家的担子也很重。
在电教系的教学计划中,有很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做大量实验,一下子要建设七、八个实验室的任务就摆到我们面前,经费问题就成为拦路虎,我系学生人数少,当然实验经费也就少。如何将有限的教学经费用在刀刃上,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提出分阶段建设实验室计划。首先,我们必须确保第一、二年的课程和相应实验课的开出,将有限经费全部投入这些实验室的建设中,并要求后续课程做好实验课程计划和有关准备工作。这种安排确实效果明显,几年之内各个实验室均初步建成投入教学使用。
缺乏经费不仅是我们在实验室建设中的大难题,而且也困扰我们实验课程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经费不足的矛盾,我们重点抓了“摄影与幻灯教材制作实验室”,这是个消耗大户,为了避免浪费,我考虑到实验转型问题,提出了“变消耗型实验为生产型实验”的指导原则,即将实验与任务挂钩,实验中要完成成品任务,而不是过去那种单纯做实验,因此必须保证质量。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加强了责任感,既减少了消耗避免了浪费,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后来实验室被评为我校先进实验室。
我们在经费和基本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同志们又像当年电视攻关一样,日夜奋战,坚持工作,虽然极其艰辛,但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我们的几个基础实验都初步建成,基本具备开课的条件。看到经过自己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大家感到欣慰和振奋,我们终于又开始新的航程了。
前面我曾提到过,在我们建系之前,全国已有几所部属重点高校建立了电化教育系。为了学习他们的经验进行对口交流,我们选择了华南师大电教系。在我们建系工作初步就绪后,我们组织了全系教研室主任前往华南师大参观学习,受到他们电教系的热情接待。系主任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各个实验室,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吃惊真不小,他们新建的电教大楼高大气派,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设备新而齐全,可以说物质条件是非常完美。另外,我们还与该系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几次座谈,就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坦诚交流。这次参观学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也找到了差距。回校后我们进行数次认真讨论,我们清楚的看到,就硬件条件而言,我们是无法和华南师大相比的,但就师资力量而言,我们具有一定的优势,我系教师人数少,但都是一些具有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的教师,而人的力量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通过参观学习后,应该说是我们心中更有底了,决心和信心更大了,我们更是全面抓紧了教学工作稳步并加速进行。
1985年秋季,我们按计划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与此同时我系还招收了研究生和函授生,首招人数虽不多,但我们全面的开展了教学工作计划,这不能不说是全系教师拼搏的结果。当时我们教职工数量少,但大家都很团结,齐心协力。为了适应社会对电教师资的迫切需求,我系又于1987年和1989年先后举办了两届“现代教育技术助教进修班”,面向全省招生。
在教学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为我系的长远发展,为了持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我系又制订了师资培养规划、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和教师外语学习安排,各个教研室也都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培养计划,并为青年教师指定了指导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我们多次邀请了国内教育技术专业方面的名师来我系讲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邀请了美国莱特大学教育资源管理中心的管理专家来系介绍美国高校相关情况,以拓宽我们的见识。除了请进来以外,我们还采取了派出去的方式,曾派出青年教师到北京师大和美国孟菲斯大学进修学习电视传媒技术。虽然当初由于教师编制所限,派出学习的教师人数很少,需要和可能存在一定矛盾,但我们的师资培养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在制定我系八五规划中,我针对我系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提出了“加强电教理论建设,重点抓好科研和科技开发,使电教系走向社会”的三年奋斗目标。
在电教系的创建中,我注意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重视领导班子的团结,努力形成良好的系风和整体形象,很抓系的基本建设,要使电教系实在的立足,扎实的成长,出人才、出成果,阔步走向社会。
1991年我退休时,我系举办了一次“电教系建系六周年成果展”,向全校汇报我们所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邀请了学校领导和各系领导来我系参观,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和好评,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作为系主任未负学校的重托,和我系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完成了创建新系的历史使命,华师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这个在华中地区高校首先创建的电教系已初具规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绩,就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而言,我们已走进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列。
从电视攻关到电教系初建,前后历时十五年,这在人的一生中也是一个不短的时期,它对我们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次磨练。回顾过去,我们虽然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但我们的同志始终都能团结奋战、共度难关,成为一个能战斗的集体。我们虽然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确实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多年来大家一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我国的电视发展和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看到我们亲手创建的专业得到今天的蓬勃发展,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在此衷心祝愿我们共同的事业日新月异,成为我国教育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