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既然留下,我就得做点什么”

讲述人:张婕,21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学生

有一位年轻的“95后”高校辅导员,他是教师们的好助手、好同事,同时也是学生们的好学长、好导员。院里院外,只要有老师或学生有困难和需要,他一定会挺身而出,尽最大能力帮身边人排忧解难。他,是我们身边的年轻党员,是2018级学生口中热心肠的“萌导”——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张萌。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武汉封城,许多人员滞留武汉未能返乡,因工作原因而暂留学校的张萌也成为了其中一员。疫情初期,人心惶惶,没人知道病毒何时能被控制住,众人都被笼罩在危险的环境和恐惧的情绪之中。一个人留在武汉家中的张萌,说不害怕是假的,但他很快就明白,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学校里需要有人坚守阵地,要有行动才能渡过难关。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张萌觉得自己有义务在疫情期间承担责任,既然已经留下了,就应该为这座城市、为这所学校做点什么,不能辜负党员的身份。

当他明白疫情的严重性、收到学校的通知后,张萌第一时间在所带年级的QQ群内发放问卷等信息,来了解学生们的所在地、近期行程和健康状况,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学生和家长。校内处理物资、安排消杀需要人手,他也主动上前承担工作,称呼自己为“校内跑腿”。二月初,学校里有退休、行动不便的老教职工需要药品等生活物资,张萌二话不说,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克服恐惧从家中出门,骑着小电驴、带上老教职工们需要的物品,独自上门把物资送到了老教职工们手中。这些事情,他做了不止一次,而是十几次,不管对方是否是认识的老师、事情是容易还是麻烦,张萌都从未拒绝,而是简单地说声“好”,便立即去做,尽力照顾老人,当老人们的“临时儿女”。开学后,所有课程都在线上进行,教师和辅导员也都在网上办公,张萌先后处理了常规的学生健康状况排查、学生加退课信息统计、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学生补助发放情况、常规晚点名等工作,还帮无法到校的学生处理档案、学分转换、户口迁移等问题。此外,张萌也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先后共六次帮学生们到宿舍领取所需的书本、电脑等重要物品,并一一将它们顺利地寄到对应学生家中。若有空闲时间,张萌则帮助宿管阿姨将学生们的被褥晾晒在庭院,还在了解需求后帮学生清除寝室内不需要的物品、在学生床边放上除湿盒与除湿袋,被其他老师和众多同学调侃为“老父亲”。

无论是疫情前、后,张萌也始终是学院网络宣传阵地的守护者,尤其是疫情期间,他为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QQ等平台新增了五十余条推送链接,更用手机、相机等摄影工具记录下校园内的实景,并辅以文字记录,让在全国各地的师生都能看到真实的华师景象……

“工具人”、“老父亲”、“临时儿女”、“校内跑腿”,这些张萌用来调侃自己的名称,看起来幽默诙谐,实际上,背后都是他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的辛苦付出。那些辛劳,都被他用这些轻松的词汇淡去,他更想留下助人的快乐、他人困难得到解决后的舒心。没有人要求他一定要做什么、一定要怎么做,若有人问他,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也只憨厚地一笑,说“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党员的不谋私利、党员的坚贞忠诚、党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这样一位年轻的“95后”辅导员身上,我们都能看到。

“既然留下,我就得做点什么”——这是张萌在武汉封城、自己滞留校内时说下的话。寥寥数语,他说出了,也做到了,他还为华师、为武汉做了更多。我想,这句话,他不仅是疫情期间留在武汉时做到了,在生活中,他也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条。选择留下做辅导员,他尽职尽责、关爱学生,他做到了;选择留在学院宣传中心,他尽心尽力、高效产出,他做到了;选择在学校读研并兼职辅导员,虽忙碌、失去了很多个人时间,他也做到了……张萌身体力行,坚守了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义务,踏实地践行了“做点什么”的话语,为“95后”正名。

张萌,对于其他学院的学生来说,他是“别人家的辅导员”;而对于我们教育学院的学生而言,他是“我们最好的辅导员”,是全心全意、热心善良的好党员。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