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故事 | “踏上祖国红色大地,追溯先人历史”

讲述人:张乐,20岁,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学生

2019年6月29日,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党支部一行8人从武汉出发,一路向北,辗转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启了重走“进京赶考路”的旅程。大家跟随讲解员来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外悬挂的党旗前,一起重温入党誓词。“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烈日炎炎,他们的汗水自发梢滴下,凝望着党旗的目光却是那么真诚而坚定。

作为全国首个以恽代英名义成立的新闻采访团,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党支部诞生于2019年1月15日,始终秉承恽代英的革命精神和新闻宗旨,以“砥砺品行,学以致用,新闻报国,兴我中华”为纲。几年来,它发展迅速,既是党团建设的载体,也成为文化育人的组织、实践育人的平台。

“踏上祖国红色大地,追溯先人历史”

2019年暑期,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开展了以“重走初心路,学‘习’正当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支部成员兵分三路前往北京、河北(西柏坡、正定)、江西(赣州于都、南昌)、湖北(老河口),踏上祖国红色大地,追溯先人历史,充分发挥华师新闻人的专业优势。

“寻根”的第一站是西柏坡。刚踏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成员们看到的就是这番景象——低矮破旧的平房、稀稀拉拉的树木以及被风卷起的漫天黄沙……

“我当时其实有点被吓蒙了,从小在小桥流水的江南长大的我,不敢想象这个地方竟如此干燥、甚至看起来有点荒凉。”支部成员富周轶回忆道。

但纪念碑上的文字刻得清清楚楚,这里确实是中国革命农村根据地的最后一站——西柏坡。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也是从这里,向北平出发,进京“赶考”。70年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地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新中国在这里,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在下山路上,看着山间大好风光,不知哪一位成员轻轻哼出一段旋律,其余成员即兴应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重走赶考路”的第一程在悠扬的旋律中圆满结束,大家心里满是崇敬、骄傲与感动。

“寻根”的第二站是江西。支部成员以学生记者的身份重走长征路,从孕育革命的摇篮之地领悟新时代应坚守的“初心”。

在于都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中,成员们看到了一份珍贵的红军家属回忆录。视频中,数十位红军后人在多年寻亲未果后,只能凭借残存的遗物与回忆默默思念亲人。面对镜头,他们只能含泪说出那句残酷的事实:“北上无音讯。”每个家庭、每段故事、每次结尾的那句“北上无音讯”,无不是向人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支部成员参观中国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老河口是华师知名校友恽代英的故乡。支部成员来到老河口,开启了一段追寻恽代英足迹的旅程,重走了一条回忆满满的初心路。

“仁义街102号”,是大家根据史料寻访到的恽代英原址,现存于原址上的是一排破旧的平房。几年前,该建筑门前还挂有“恽代英故居”的牌子,可由于未申请保护,也无专人负责,牌子不复存在,遗址与居民楼完全混为一体。

沿着仁义街再往前走数十分钟,就是恽代英就读过的学校——晴川书院。书院已经夷为平地,由于没有史料记载,恽代英年少往事大多已无从考证。幸运的是,成员们在走访中采访到了老河口的文史委特约员余光华先生。在他整理记录的文稿中,少年时代的恽代英确实在晴川书院求学,而且是一个品学兼优、极富正义感的人。他不仅会为受欺负的穷学生出头,还十分同情老百姓的疾苦。“当他看到纤夫们顶着烈日,光着膀子赤脚在汉江边乱石上拉纤艰难行走时,常常跑过去帮着拉纤。”余光华说道。

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采访团党支部及时总结此次活动成果,于2019年10月18日开展了“遥迢建国路·砥砺青春行”特色党日活动。以5位成员代表对自己实践故事的讲述为主线,共同回望了3条路线的走访和探寻经历。

“重走初心路,学‘习’正当时”暑期社会实践成果颇丰,共发表新闻报道18篇,拍摄摄影图片10组,制作思政类微电影1部、vlog1个。相关报道获得荆楚网、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华大青年等校内外官网与官方微信的宣传和支持,取得较广泛的关注,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好反响。

“用一技之长传播抗 ‘疫’故事”

作为一个文化育人组织,恽代英新闻采访团以新闻传媒中心为基地,旗下建设5个部门,分别是采编部、摄影部、视频部、网络与新媒体部和视觉艺术部。新闻传媒中心把思想政治引领与专业技能作为成员培养的重点,提倡青年成员扎实学好本领,躬行回馈社会。

疫情面前,国士无双。后浪前涌,青年担当。

疫情期间,支部鼓励成员敏锐捕捉学校、学院动态,用一技之长传播抗“疫”故事,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以载道”的精神。通过文字、漫画、推送等多元形式共同发力,促成华师新闻人“媒以载道”的独特风景。

采编部记者积极策划专题文字报道——“华师抗‘疫’群像”,通过深度写作反映疫情期间我校师生的抗“疫”生活。共完成《皮福玲:躲在衣柜里的朗读者》《停课不停学:“疫”想不到的大学生活》《错过江城春 他们在做孤岛灯(上)/(下)》《刘琴:桂子山的山民 同学们的大姐姐》等6篇报道,总浏览量达1165人次。

结合抗“疫”时事,支部成员刘世华创作漫画《这场共同战役,他们在行动!》,形象描绘钟南山教授、医生、施工地工人、韩红、基层组织、海外留学生、外卖小哥等疫情中的特殊个人或群体,赞扬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漫画首发于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微信,后被华中师范大学官方QQ转载,浏览量达5565人次。

《这场共同战役,他们在行动!》八张图片

学院微信公众号是支部重要的抗“疫”宣传平台,主管微信运营的支部成员周善昭联动网络与新媒体部门积极发掘选题,创作名为“同‘新’战‘疫’”的专题推送。先后推出《“交给我们,您放心!”新传志愿者们在行动》《同“新”战“疫”|助学战“疫”,我们在行动》等5篇推文,致力于宣传新传志愿者认真、有爱的帮扶精神,讲述他们与帮扶对象之间逐渐建立信任与友谊的温暖故事。

不仅如此,王嘉仪、赵葳和黄蕾还主动加入新传帮扶志愿服务队,为一线医护人员子女进行线上辅导,在居家上课之余当起尽职尽责的“小老师”。王嘉仪作为志愿者的典型代表第一个被学院微信公众号单独报道,她每天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帮扶心得”,课前针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制定教学方案,课后关心孩子的生活状态,赢得小女孩的喜爱与家长的感激。除了这次帮扶,王嘉仪还参与了其他志愿活动,充分彰显青年团员带头抗“疫”的示范作用。

穿上红色马甲,戴上蓝色口罩,家在鄂州的熊馨雅主动下沉基层,利用闲暇时间参与社区服务,为居家隔离的老人送去新鲜的爱心菜。

团支书郝文与成员肖遥则积极加入研究项目组,对武汉市民疫情日记中的真实情感进行文本编码,希望从学术视角为抗“疫”助力。分别在山东和江西居家隔离的她们,因共同心系武汉而南北相连。

在这场无情的灾难面前,他们异地同心,在思想一线、报道一线和志愿一线积极抗“疫”,用实际行动兑现青春抗“疫”的铿锵誓言,书写下独属于他们的抗“疫”篇章。

“实践育人,走出高校的象牙塔”

目前,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党支部内包括研究生1人、本科生31人,其中有12名中共党员,包括为5名正式党员和7名预备党员。

支部结合新闻人的特色,重视实践育人,鼓励科研创新。现已成立19支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团队,其中大创项目11项、青年研究中心6项、创青春2项,并育有一本编辑部、V影制作协会等平台。

一年一度的“一幕光影”短视频大赛是由恽代英新闻采访团、华中师范大学社团联合会与V影制作协会联合承办的比赛,也是学校及学院重点关注的比赛。每年的“一幕光影”都会吸引众多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报名参加,经过大众评审及初审筛选投票,最终选出优秀作品入围决赛。

“以热爱电影之名,我们相聚在这里。”这句代表性的闭幕词,凝结着无数视频爱好者的热爱,也凝聚着支部及成员们日复一日的努力实践。

第三届“一幕光影”决赛现场合影

以学习为前提,夯实实践基础。支部设立“对话”栏目让党员与教授、名人面对面交流,以“真人图书馆”为指导方向,建设有“温度”的特色党支部,培育有“温情”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人。

支部曾以“勿忘抗战之难·行思西南联大”为主题,与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相约校史馆,在对话中探究西南联大与华师的历史渊源,寻找记忆中的华中大学。还曾围绕“桂子山上的人与树”主题,以我校文学院教授晓苏的新书《桂子山上的树》为契机开展新书分享会,在读书、读人中强化思想与文化教育。

支部成员的实践探索不仅仅局限于院内校内,他们还走到了校外,为城市与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年10月、11月,支部受邀赴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支教活动,为同学们教授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与形式多样的人文社科课程。

支部成员徐佳晨便是其中一名志愿者,她负责为高中生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的相关知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一群正在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高中生们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继而点燃理想,同时,也为他们的兴趣选择和未来的高考专业报选提供指导。”徐佳晨如是说道。

令徐佳晨惊喜的是,她自此收获了与高中生们的真诚友谊。有一名高中生听了她的职业生涯课后,对新闻传播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写了一封信询问了其关于“记者”的10个问题,徐佳晨的耐心解答又让这个孩子明白了“记者是光”。两个人就此互勉互励:要为了共同的“传媒理想”而努力。

除了校外志愿服务,支部新闻传媒中心近几年来还参与了“武昌印象”、“印记”、“中华路”、“武昌新旧记忆”等项目。成员们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走出了高校的象牙塔,用新闻人独有的方式见证城市的历史变迁,做好社会服务,承担起华师新闻人的责任。

每份实践成果的收获,都是支部日复一日不忘初心的缩影。“一幕光影”短视频创作大赛成功举办,2020年度“十佳社团”、五星社团花落V影,加之校活力团支部示范培训项目,“挑战杯”国赛二等奖、省赛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等奖项的肯定……可以说,支部已经搭建起以专业知识为基、学术研究引航、创新创业驱动的采访团环形组织架构。

“砥砺品行,学以致用,新闻报国,兴我中华”,这是恽代英新闻采访团的行动纲领,也是其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一股年轻的力量,它积极吸纳优秀成员,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以勇气和信心,迎接发展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