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杨宗凯,58岁,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吴砥,42岁,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 副主任
2010年以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一直没有一个专门服务于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的高端专门研究机构,导致政府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缺乏高端智库支持和决策参考。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于2011年3月21日正式批复同意依托我校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教技厅函[2011]21号),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第一个专门的战略性研究机构。杨宗凯教授担任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基地同时还聘请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成员为基地的指导专家,形成了以华中师大科研力量为主体、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指导参与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为支持战略研究基地的建设,我校落实了专门的资源配置,明确基地在校内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从人员编制、场地等各方面提供固定支持,每年还专门安排一定额度配套经费,使基地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战略研究基地已经成长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政策分析、绩效评估、决策支持方面的高端研究机构。基地作为核心起草单位先后参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多份重要规划文件和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提交《关于发展我国教育云的政策建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等多份政策建议,研制《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部分)》等多项重要成果,被教育部采纳。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
基地承担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研制和年度发展水平调研工作,为了深入实地了解一线信息化教学开展情况,探索让信息化设备设施和资源真正发挥最大效用的可行途径,避免宏观研究与一线实际脱节的情况出现,基地成员十分重视深入一线调研。吴砥每年至少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一线调研,几年来累计走遍20余省,400余所学校。其中在广西的一次调研,成为了他最难忘也是最艰苦的一次调研。那是建在山顶上的一个教学点,有40多个孩子,但几乎都是女孩。学校只有一位老师,大约四五十岁,腿却是残疾的,每天坐在轮椅上给孩子们上课,并就这样在那里坚持了20多年。
“那里是广西最艰苦的地方,只有一条狭窄而又陡峭的之字形盘山路通向山顶的教学点。当时我们调研乘坐的小面包车到转弯处总是无法顺利通过,每次必须往后倒一把才能转过弯来继续前进。弯道的边缘就是悬崖,倒车时稍不注意车子就会滑下悬崖,每一次转弯倒车的时候,车内气氛都十分紧张。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位老师居然在山顶教学点一守就是二十余年,还利用信息化教学,一个人把所有课程都开齐了,让孩子们在大山深处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去过藏区、去过高原,去过很多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但那个教学点是最让我震撼的。”
正是由于基地成员一次次的调研、一回回的访谈、一场场的磨稿,每年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已经成为跟踪评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丛书
从起步开拓到稳健发展再到快速跃升,战略研究基地经过近十年不懈努力,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高端战略研究平台,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和部署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