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李梓怡,20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学生
须臾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从风雨飘摇的年代,到现如今富强安康的时代,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党员的光辉形象历历在目。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师范类院校,自然也在源源不断地将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当中,为我们党注入新鲜血液以保持生机与活力。在我们党百年华诞之际,我想要讲述一个在我身边的优秀华师党员的故事。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的武汉,这座拥有2300万人口的英雄城市里,从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的147天中,一名普通的高校辅导员始于一个高尚却温情的选择的故事。
“张萌,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共党员。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生2017级和2018级辅导员、团委副书记”。单凭短短几行履历资料,也许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知道他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默默无闻的辅导员。但在2020新冠疫情来临之时、武汉爆发疫情之后,我们清晰感受到在他看似平凡的身躯中所迸发出的善良灵魂和无私光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感动着、温暖着我们的心。
春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外漂泊的游子无不渴望着回到熟悉的家乡,吃上一顿带有家的温度的年夜饭。然而当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当无数人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逃离此城时,张萌却选择了“逆行”,他打消了与亲友团聚的想法,做出坚守此城此处的选择,与江城、与华师共进退。他果断退掉返乡车票,主动向党组织请战,坚守在防疫一线。
“既然留下来了,就要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张萌这样对自己说道。退休老教师生活不便,疫情期间又不能随意走动,那他们遇到的问题谁来解决?“外人进不来,你就住在南门边儿上,你不去,谁去呢?”这样想着,张萌便成为了留汉离退休老教师的“临时儿女”。他骑上“小电驴”(电动车),带着武汉理工大学社区的通行证,和社区志愿者们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开始了“理工大东院玉兰苑—华中师范大学”两点一线的生活。无论是短缺的药品还是急需的口罩,亦或是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甚至是退休老师手机上出现的小毛病,他都愿意为之奔走解决。原本短途即可到达的目的地,但因防疫工作的严格把关下设立起的重重关卡(每天必须经过的三个“关卡”:小区北门、武汉理工大学大门、华师南门)而变得“道阻且跻”。漫长的送药旅程加上感染肺炎的风险,张萌没有惧怕亦没有退缩,他一次次将必需品完好送到退休教师手中,换来的是一声声真挚的谢意,这让他心中慰贴,更添动力。
作为一名辅导员,张萌从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教育学院2017级、2018级的学生已经返乡、身处天南地北,张萌还是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情况嘘寒问暖。他像父亲一样的关怀,也像朋友一样的亲切。学生物品他代为邮寄,学生问题他代为解决,在网上他以轻快活泼的语言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和希望。即使每日线下奔波于各地送药品,张萌也能抽出时间完成各项线上工作:户口迁移、学分转换……这些细致的工作他滴水不漏地全部完成。
为党员者就是要敢为人先,就是要在人民群众有困难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张萌达到了党对他的要求,履行了在党旗下立下的誓约,他对得起党的殷切教诲,他为华师校园内外留守武汉的师生带来了严寒冬日的温暖炬火。疫情最严重时期的武汉,常常会笼罩消极恐惧的阴霾,张萌用他的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尽力安抚着这座受伤的城市,微小却坚定。我想,他的善意一定给退休老教师和他的每一个学生带来了直触心灵的抚慰,他的实际行动让我由衷地钦佩。面对疫情,他坚守在这里,坚守在他热爱的校园,坚守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他高尚而真挚的党性修养,在天灾前展现的尽致淋漓。张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了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我相信,在华师百年学府内,还有着更多有着优良党性修养的党员,他们安静而勤恳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争功名,不求回报。我期待着可以有更多的优良华师党员的故事被人看到。我也想着加入他们,像张萌老师一样,在需要我的地方,献出一点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江城逢疫传青鸟,庠序有情孺子牛——我想,这就是对张萌老师最真实的写照。他似青鸟奔波往来,又如孺子牛勤恳工作,当得有情有义可亲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