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举办《黄河大合唱》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讲座

第一届“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讯(通讯员 朱子悦 祺格)521日上午,《黄河大合唱》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讲座在杜鹃广场光未然塑像旁顺利举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徐福刚、团委副书记陈若千、鲍思琦、《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的次子张安东、《黄河大合唱》传承志愿者黄平、华中师范大学“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成员以及文学院各党支部成员、发展对象、青年团员到场参加。

讲座在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朗诵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中拉开序幕。《黄河大合唱》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展示了黄河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激昂的余韵中,张安东和黄平以《黄河大合唱》的传承过程和肩负的时代责任为主题展开了演讲。


“记得光未然先生雕塑落成的那天,武汉也像今天一样小雨淅沥,这些年我对于《黄河大合唱》的理解逐渐深入”,张安东在讲座伊始便回忆了自己在回顾历史、追寻先人足迹中感悟到的《黄河大合唱》的传奇色彩,“《黄河大合唱》为民族找希望,是精神心灵的洗礼。”同时,他还讲到,在20世纪三十年代艰难危机、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光未然就是这样与他一生的挚友冼星海成为灵魂互通的文艺战斗伙伴。从《五月的鲜花》到《高尔基纪念歌》,光未然与冼星海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在延安时,他们经过不断的作词谱曲修改,《黄河大合唱》完成并上演。周恩来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讲座中,张安东将战斗文艺工作者的先辈们清晰的奋斗足迹和坚定的使命担当为大家娓娓道来。

黄平作为《黄河大合唱》传承志愿者,曾探寻《黄河大合唱》诞生地,撰写寻访文章,还原创作过程,并和张安东先生共同策划运作了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八十周年系列活动。在此次讲座中,黄平结合自身研究,讲述了《黄河大合唱》的传承故事。在日本侵略的罪恶和恐怖的时代背景下,有一定文化志向的人身担重任,充满热血,充满对于理想的追求向往。黄平回忆起2009年参加《黄河大合唱》70周年纪念活动时,身旁坐着的四排功勋卓著的老红军将士们,在唱起《黄河大合唱》那一刻时,老兵们潸然泪下,深深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震撼与感动,让黄平更坚定了探寻传承的决心。《黄河大合唱》完成后,便在全国战区唱响,继而传播世界,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黄平和张安东的不断努力中,世界各地的《黄河大合唱》演出从未停止。除此之外,黄平还介绍到,他们曾经2020年十月在华中师范大学杜鹃广场举行了《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新书发布暨捐赠仪式。从2018年起通过包括词作者后人在内的30位作者,他们收集整理了总计80万字数的43篇稿件,保存了大量的研究文献。《黄河大合唱》作为一种民族符号,他们有更大的责任将它延续下去。

随后,张安东、黄平分别向文学院教师代表鲍思琦和“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团员代表金子赠送书籍。黄河之水,奔流不息;黄河精神,中流砥柱。重温《黄河大合唱》,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把握《黄河大合唱》的传奇和传承过程,做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中国青年。活动最后,“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团员和张安东、黄平共同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片段,“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我们心中的黄河,八十载黄河精神永流传,不屈的民族气节如竹屹立。

时光跨越80年,《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符号。光未然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杰出校友,深刻体现了学校“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同时也为华师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活动结束后,文学院光未然文化自信宣讲团2018级成员孟飞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纪念光未然先生的相关活动,再一次近距离聆听光未然后人们讲述有关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黄河大合唱》的内涵和意义,也对创作者光未然先生肃然起敬。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广大在座的师生深入地了解了《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更让我们领悟到了其中蕴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了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