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出‘快拳’,当好主流舆论宣传员”

讲述人:杜景芳,22岁,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20级,学生

大年三十,党委宣传部取消休假,部门全体教职工就地开展远程办公。梅旭成老师作为负责网络舆情、意识形态工作的工作人员,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及时关注网上网下、大事小事,并积极协助配合领导同事做好信息报送、舆论引导等应急工作。

大年初一,网络上开始出现针对学校防疫工作的“不友好声音”。自1月25日起,梅旭成老师天天都是“战时状态”,为守好网络阵地,他采用“人工+技术”的方式实施全天候24小时舆情监测,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对部分网络求医求助信息,他第一时间发布私信和跟帖,引导发帖人问诊就诊;对网络上出现的误解、质疑言论,他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起草、报送相关报告百余份,协同相关部门查找问题根源,用实际行动澄清谣言、消除误解,坚定捍卫学校办学声誉。及时发现、迅速报告、跟踪摸排、精准研判、联动响应、持续关注,这是梅旭成老师和同事们面对网络上的求助帖、质疑贴一直坚持的。此外,他还结合实际工作理论“抗疫”,撰写突发疫情的应急管理和舆情应对相关的学术论文两篇,参与采写的报告被中宣部采纳。

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作为学校思政课教师,梅旭成老师还承担了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个年级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他认真准备《坚定信心 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从新冠疫情应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课程,制作了近200页课件,开展16个课时的网上教学,及时跟同学们分享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感。

经常熬夜,加上每次长达一个下午的线上教学,导致他的咽炎急性发作,有一次正讲着课,声音突然就沙哑了,但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他仍然坚持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有学生课后给他留言:“老师,您讲的真的太棒了。准备很细致,逻辑很清晰,而且不枯燥!”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