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我们这一代青年该何去何从?”

讲述人:黎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校友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于2018年考上了湖北省选调生,离开桂子山开始了我的基层之路,到今年为止,我参加工作即将满三年。

从“尽是土”的贫困村蝶变为“是净土”的旅游村

我出生在恩施一个美丽的山村,当然,曾经的美丽也意味着闭塞、落后和贫穷,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那里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信号,就好比:“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只能靠走、产业根本没有”。我上学的路,是一条来回三十里的山路;我的第一所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四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起上课。但那个落后的小山村在脱贫攻坚政策下不仅没有被遗忘,还曾两次迎来了国家总理的关怀。现在家家户户逐渐通上了自来水、路上打了水泥、村里也连上了互联网,打破了世代与外界的隔绝,拉近了人们与美好生活的距离,我的家乡也从“尽是土”的贫困村蝶变为“是净土”的旅游村。也是从那时起,山区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扶贫先扶志”“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深深扎根,我有幸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才有机会从恩施大山走向城市,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在这里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于是有了第二段故事。

“我们这一代青年该何去何从?”

正是因为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我才有了想为基层做点什么的想法。而正是因为遇到了湖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我萌发了下基层的信念。

在“青马工程”培养期间,我们在党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国情省情,并参加了许多实践活动。

我们参与过抗洪救灾,与子弟兵一起保卫梁子湖大堤。我们在晒且闷热的环境下湖边巡堤、铲沙、装袋、扛沙袋,后背起皮、双手起泡;我们重走过长征路,从湖南到广西,再到贵州、重庆,在湘江岸边、娄山关、青杠坡、遵义会议遗址、革命烈士陵园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到过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的地方。“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在知青下乡的年代,扎扎实实在基层埋头苦干的青年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青精神。

这几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代人的初心都在不断传递,每一代人的使命都在更迭,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青年该何去何从?就是带着这样的思考,那一年,我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开启了下一段故事。

拜基层干部为师,让我有了更多补短板的机会

我先后到咸宁赤壁市柳山湖镇政府和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政府参与实践活动。这两次实践经历,又一次刷新了我对基层和自己的认知。

在柳山湖镇实践的日子里,我参与了扶贫工作。我现在仍然记得一位贫困户,他是曾经的老村支书,无儿无女,和同样年迈的妻子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我钻进他家狭小的厨房里,打开土灶上的锅盖,锅里是上一顿吃剩下的饭菜,油水稀薄,而锅边因为缺少油的滋润也锈迹斑斑。但这位老村支书总是说自己是党员,再穷也不要给政府添麻烦,由此拒绝了许多的帮助。

在后港镇实习期间,我做得最多的工作是办文办会,对基层政府的办公室工作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了在学校的理论性和文学性写作和基层工作的应用文写作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那时写一篇公文总是被三改四改,但我依旧非常开心,因为拜基层干部为师,让我有了更多补短板的机会。

现在回头看两次基层政府实践时写下的几十篇民情日记和几篇调研报告,虽然文笔和看法稍显稚嫩,但那就是我与基层最懵懂、最宝贵的历程,也是我小心翼翼守护初心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下基层的决心,于是有了接下来的路程。

“用脚步丈量着江汉区的每一条路”

2018年,在学院的支持帮助下,我以武汉市第二名的成绩顺利考上选调生,并分配至江汉区。那时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关于军运会的相关工作。从项目建设、环境整治,从城区规划到城市管理,从前期准备到技术官员接待。一年多的时间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跑现场、看进度、做协调、下督办,用脚步丈量着江汉区的每一条路,也让我一年多没有机会穿高跟鞋,跑坏了七八双运动鞋。一年多里,我也拍下了江汉区的许多处变化,也见证这座城市越来越美丽,更把这份美丽带给了国际友人,让世界看到了更好的武汉。

一年多的风里来雨里去,城区的每一处改变都足以让我们自豪。更让我有感触的是,每当做出项目建设决定的时候,我听到最多的便是“借项目建设,让居民获得实惠、给居民带来便利”,让我切实见证了,城市建设不是做面子,是要做强做好惠民利民的里子,要把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关乎人民利益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我工作中学到的重要一课,并将其作为行动的准绳。紧接着便有了最后一段故事。

“这一战我必须上”

疫情期间,我返乡探亲,当天晚上,武汉宣布“封城”。作为返汉人员,我被隔离在恩施老家。为了尽快返回工作岗位,一连办了十几张证明,我才凑齐了“逆行”返汉的通行证。其实那天临走时,父亲心情十分沉重,看得出来,他并不想我返汉,因为我们都清楚可能面临什么;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阻拦,因为我们更清楚,这一战我必须上。

后来因为各处高速管控严格,从恩施取道宜昌、荆门,再绕道襄阳、随州、孝感,我用了两天时间才开车抵达武汉。抵达武汉的那一刻,空荡荡的城市静的可怕,只有偶尔路过的载着医务人员的大巴,高大的楼宇上一遍遍滚动播放着“武汉加油”的字幕。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心疼与辛酸。

随后,我参与了援汉医疗队的接待保障工作,一天迎来近千人的援汉队伍,经常凌晨到机场接机,把医务人员和他们带来的仪器送到医院。后来,我又参与江汉区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办文办会、核查人员、办理通行证每天无比繁重的工作,让我加班越来越多,经常和同事们忙到凌晨两三点。但在战斗状态中,我们没有人喊过苦和累,看到新增病例数量越来越少,这就成了我们最大的安慰。

后来因为物资紧缺,我便想方设法与滞留在家乡的青年们组建起了志愿队,那个因接待武汉客人而兴起的民宿村寨,便以“感恩”的名义开始了支援:有的捐钱,有的捐腊肉,有的积极报名去雪地里收割蔬菜……三天之内,村里几位青年驱车数十小时,把二十余吨高山蔬菜和禽蛋从昔日的贫困村送达江汉区。远在恩施的他们,用另一种形式与我们战斗在一起,也印证了伟大的人民力量。

一年前的4月7日晚上,我值夜班,见证了武汉的“解封”;前不久迎来了“解封”一周年的纪念日。武汉用一年的时间疫后重振、浴火重生,整座城的人都已新生,也印证了在这条守护初心的路上,所有的付出终究值得!

以上五段经历,是我守护初心的历程,也是我不断“觉醒”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站在百年党史的时间刻度上,我们享受的是前人披荆斩棘而换来的美好时代,但未来道路依旧有惊涛骇浪,我们仍需乘风破浪,愿我们一起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提升本领、不忘初心,在长江之畔,成为桂子山上的奔涌后浪!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