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他很纯粹,而这种纯粹是以一个‘爱’字为出发点”

讲述人:王玉,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左雨舟,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邵慧欣,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为学者,他以专注之心对待学术;为师者,他以热忱之心引导学生;为领导者,他以赤诚之心带领学院。他就是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张立荣教授。

“他很纯粹,始终追求卓越。而这种纯粹,是以一个‘爱’字为出发点的:爱学术,爱学生,爱学院,爱有关自己职业的一切。”这是跟他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的评价。

张教授贡献突出,在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其“开拓进取,坚忍不拔,认真负责”的人格魅力更是感染了整个学院。提起张立荣教授,与他打过交道的公管人都会心生敬佩,大家会以和他共过事为骄傲。

“从那之后,我每每写作,都要先理清逻辑思路,再逐字逐句细细修改”

大学求学时,还是学生的张立荣就感受到了严谨负责的学术态度的重要性。在大学里的写作课上,他曾写过一篇7500字的文章,交完作业后他收到了老师“一片红”的反馈。不仅是他,班上的很多同学的文章都有细致的修改和指导意见。这只是一次平常的习作,教他的老师却在三天之内看完全班七十余篇、每篇七、八千字的文章,并给出犹如出版论文一样严格的修改意见。

张教授回忆:“从那之后,我每每写作,都要先理清逻辑思路,再逐字逐句细细修改。”此后,严谨负责的学术态度一直贯彻在张立荣教授的治学生涯中。“20万字,无一可改之处”,如此成就正是张教授的博士论文所达到的。这篇论文在出版前经过了编辑几轮审核,竟无一字可变、无一标点可易。字里行间,可以看到用心专一、敬畏学术的精神。

2007年,华师第一次组织投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张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课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经过重重筛选和竞争性答辩,在全国40多家投标课题中突出重围、成功中标。成功中标的原因是张教授进行了有效的探究,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尤其是精心设计的调研方案。由此,张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亲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咨询,确定了全国六个有代表性的省级调查样本。历时一年半,走访调研了六个省份的24个地级市、48个县级市、96个乡镇以及120个村庄。当面对量化分析先天不足的困难时,张教授组织团队办内部培训班、参加全国方法论的培训,还邀请台湾量化分析专家来院授课、示范,以掌握数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形成更具精确性和科学性的研究结论。最后,张教授及其团队完成了30余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6部系列专著等共计310万字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个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个湖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当时课题组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引起了广泛、热烈的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中央级、全国性媒体通过其媒介报道和推介了课题成果;学界、政界也对课题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全国社科规划办副主任的赵川东,认为课题成果“回应了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是与国家重大课题级别相匹配的高水平成果,其政策建议具有重大的咨询和应用价值。”

中央电视台播报:张立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服务型政府建设”系列成果在京发布

一百余篇学术论文,二十余份研究报告,五部学术专著,多个高等次的部省级优秀成果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一位多产、优秀的学者,张教授对学者应具备的品质有切身感悟和精到见解:要有科学理性,守正循道,崇理尚智,远离偏激极端;要探索创新,着力独树一帜、别立新宗,避免人云亦云、丧失主见;要淡泊名利,追求超凡脱俗、潜心问道,不当名利的奴隶。

“率真,认真,求真”

一百多名本科生,三百多名硕士生,五十多名博士生……自1988年开启执教生涯,三十年来张立荣教授指导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坚持做一位师者时,他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我适合当老师。”

张立荣教授与其指导的毕业生留影

公管学院的冷向明老师曾是张教授的学生,他回忆十年前的一个雪夜,张教授带领他的学生通宵达旦进行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的论证。当时时间紧、任务重,他仅靠一包方便面饱腹,就跟学生一起整夜修改标书,字斟句酌,近乎完美,最后一举中标。这让冷老师不禁赞叹“张教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温度的老师’”。

学界有一种共识:“三流的教师传知识,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流的教师授理念。”三十年的执教经历,让张教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率真,认真,求真”——为人要“率真”:表里如一,情操高尚;处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要“求真”:探索真知,推陈出新。

现在学界存在着浮躁功利的不良风气,造假之事时有发生。张教授对于这种不良风气表示了担忧,他将“实学精神”作为对后生治学的期望:“实学精神主要包含五个元素——态度踏实、选题务实、材料真实、论证扎实、表述平实。不论是在学校治学还是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唯有践履这种实学精神,方能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引领社会公序良俗。”他还寄语后生“五要五气”:要惜时如“金”,永葆博学明辨的才气;要奋发如“木”,竞展昂扬向上的朝气;要包容如“水”,彰显谦谦君子的和气;要激情如“火”,弘扬创新创业的锐气;要奉献如“土”,涵养不计得失的大气。

张教授不仅在学术上严谨求真,生活里同样爱“较真”。大到美国“退群”、中美贸易战,小到春、秋季节发病的过敏性鼻炎、家人的饮食健康……每有“问题”,张老师都会博学、审问、慎思,直到形成科学见解、找到正确答案。他曾作诗自勉:“人生在世欲何求?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得真知解疑惑,此生之乐胜王侯。”

“有条件就抓紧利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2003年获批MPA专业学位授权点,成为武汉地区高校竞争申报成功的第一家;2005年获批行政管理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连续两次国家一级学科水平评估排名第十……张立荣教授担任院长的15年间,公共管理学院取得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学院但凡取得一点成就可称得上“不易”。而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在学科积累不足、研究方向分散、人才队伍不齐的情况下,兴办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近乎痴人说梦。但面对困难,张立荣教授以在位谋政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兴学强院的使命感,秉持“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万法”的执着,组织全院师生,倾力发展办学特色、创建办学平台,赫然走出了一条专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实力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

2003年,学院举行办学思想大讨论,确定以“聚魂、扎根、搭台、善治”为办学宗旨,以“一主两翼、六轮驱动”为办学思路,即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体、全日制教育和干训教育为两翼,通过组织推动、项目拉动、政策驱动、管理促动,实现学科方向凝炼化、队伍素质精良化、科学研究团队化、学术平台高端化、社会服务优质化、学界影响广泛化。

办学的宗旨和思路确定后,张立荣教授带领学院师生积极付诸实施。为申报行政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他多方沟通联络,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整合院内外资源。曾与学校的马校长一起坐火车四处奔波,只为推介学院的学科实力和发展绩效,最后学院行政管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学校“管经法”应用型学科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为壮大学科力量、培育专业特色,他组织论证“干训教育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方案,全国高校仅此一家。为了改善干训办学条件、提升办学绩效、新建“管理教育综合楼”,张教授和学校的丁书记一起跑政府、争取资金支持。

中南地区高校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班(示范班)留影

从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即使门槛再高、困难再大,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争取的机会,最后成功获批两千万元的建设经费。正如张教授回忆:“有条件就抓紧利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张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营造浓郁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潜心治学的氛围,加快提升学院学科实力和发展绩效的进程,他和学院领导班子一起研究制定奖励办法,学院的奖励标准曾达到学校标准的1.3倍。为使学院的建设发展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他以“朴实刚毅”之力四处陈情,成为学校人事、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常客,曾为学院争取一个项目的资金在学校行政楼站立等待数小时。他始终坚信:“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主观努力更具有决定意义”。在他的带领下,时间短、崛起快、成效高的学院发展被世人誉为“管院现象”。

虽然张教授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院长,但他始终关心着学院的发展,并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继续积极地为学院发展作贡献。也许是大学求学阶段写作课的烙印太深,对于新时代学院发展的期待,他用抒写三篇美妙的文章做比喻:“一是一字一义、实实在在的应用文;二是饱含激情、奋发有为的散文;三是不具一格、创新突破的杂文”。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