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我一定按时回国,为我们自己的课程论而奋斗”

讲述人:廖哲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我于1991年9月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课程学。几年后,我又与志同道合的同志先后主编、出版了《课程新论》和《小学活动课程设计》两本著作。2018年我还发表了长达77万9千字的论文集:《课程教学改革与教育思想建设》。我的一切研究成果都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取得的,是党指引我走上了创建中国课程学之路。这条道路是从党派遣我赴美国学习、研究课程论开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着国门的敞开,我受党组织和教育部的派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于1982年3月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教育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系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课程论学习。

以研究的姿态走进美国课程论领域

为了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在肯特大学的学习任务,我决定以研究的姿态走进美国课程论领域。首先,我对美国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接着,我研究了美国不同教育学派的课程理论,分析了各学派的课程主张。第三步,为了深入理解和分析美国课程论,我在俄亥俄州教育厅和肯特学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不同类型的初等、中等学校进行了多次调查,初步掌握了美国中小学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现状。

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三方面的收获。第一,初步掌握了美国课程论的体系,它由课程概论、课程原理、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课程发展史所组成。第二,初步了解了美国课程理论(主要是课程设计理论与课程评价理论)对美国中小学教育工作所起的指导作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我深深认识到,课程理论的创建既要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的,又应以教育实践作为检验课程理论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课程理论和结构主义教育学派的课程理论存在的错误都从反面给我以深刻的启示。第三,经过反复分析美国主要课程流派的课程理论与其课程主张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历次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我确立了三大课程观:第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开展必须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学生、知识三因素的客观要求;第二,课程改革的正确进行必然要求改革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教育观,并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否则课改必定失败;第三,当代课程的构建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系统,课程研究者和课程改革者必须树立科学的课程系统观和课程结构观。

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

我在美国学习、研究课程论期间,经常想起党和国家对我赴美国学习的要求、关怀和殷切的期望。比如,为我出国学习而制作服装;帮我办理出国手续;既照发我在华师的工资,又通过纽约领事馆寄给我在美学习期间的生活费;最重要的是,要求我学成回国后多作贡献。每当我想起这一切,我总是热血沸腾、非常激动!于是我经常回忆起我自1958年入党以来,党在政治上、思想上、专业上对我的教育、培养、关怀、期望的往事,从而暗下决心:一定按时回国,为深入研究和正确解决我们中国的课程问题以及建立我们自己的课程论而奋斗。我坚信,这是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一种具体行动,我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有一次,我们几个留学生在一起畅谈未来的理想时,一位来自波兰的同学问我:“你的远大理想是什么?”我用英语答道:“communism”(共产主义)。这的确是我的理想,是我入党以来一直坚定不移的理想。我自觉地把自己目前从事的重要工作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一种实际行动。为此,我决定在美国学习两年到期时,一定按时回国——为创建我们中国的课程学而努力。当时,肯特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一位教授问我:“你在这里学习结束后,想不想留在我们系里工作?”我说:“我非常感谢你的美意,但我已决定按时回国,因为我的祖国需要我!”之后我在肯特大学学习的期限一到,我就启程回国了。

我在美国学习期间,始终坚持了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这种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我完成留学任务和准备创建中国课程学的强大动力。

把课程改革实验与课程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1984年3月初,我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母校教育系。国内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开展社会改革及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激起了我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的热情。我制定了研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计划,申报了科研课题,落实了科研经费,展开了科研工作。我的科研工作是分三步进行的。

(一)对中小学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我在思考回国后的工作计划时,认真学习了毛泽东著作,着重钻研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两文。毛泽东严厉批评了主观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他要求我们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他强调:“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些重要指示使我心明眼亮,我决定把调查研究作为眼前的首要工作。于是,我制定了一个以中小学课程、教学问题为重点的包括社会考察和教育考察的综合性调查计划。接着,我组织了一个包括本系部分教师、部分研究生以及本系教育学专业本科82级、83级、84级学生共156人的调查团队,于1985--1987年在湖北省的一部分城乡中小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整理和分析所得的调查材料,我们掌握了城乡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初步弄清了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发现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即只设置了学科课程,没有开设活动课程,故其课程结构很不合理,严重削弱了所设课程的育人功能。

我们通过直接、间接的调查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里,中小学只开设了传统的学科课程。这种学科课程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较严重的缺陷。其主要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可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认识能力和一定的思想观点;同时,它传播了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缺陷有三:(1)其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同龄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有所忽视;(2)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学生很难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难以培养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能力;(3)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各科教材(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很难从学科以外提供学生必需的综合信息。这些缺陷表明,学科中心课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

(二)开展小学、初中课程改革的实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决定以优化小学、初中的课程结构为主题,在湖北潜江市(县级市)的所有小学和初中进行课程结构改革的实验。这项实验的原定计划包含优化学科课程的结构和创建新型活动课程两方面内容,但因缺乏足够的实验经费,故只进行了创建新型活动课程的实验。经过三年的实验和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因本文的篇幅所限,不能详述)。

(三)深入进行课程理论研究

在初步完成课程问题的调查研究任务和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启动了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工作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初步创建中国课程学

正当我在湖北潜江进行小学、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时候,国家教委下达了编写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任务,鼓励大家申报教材编写计划。不久,国家教委批准了我上报的“研究和撰写课程学的计划”。我经过反复思考以后,决定在前期所作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探讨课程学的理论体系,进而创建中国课程学。这一研究任务是分四步完成的。

首先,我进一步研究了自己在美国肯特大学教育研究院学习期间所整理的美国各主要课程学派的基本理论和具体主张,写了几篇短文。接着,进一步分析了我带领学生们在湖北进行课程问题调查所写的多篇调查报告,思考了一些课程理论问题。第三,在分析课程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历史研究,即查阅和研究清末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小学课程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和史料,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的研讨。第四,带着所发现的课程实践问题、课程思想问题、课程历史问题和课程理论问题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系统科学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面临的课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认真完成上述四步研究工作以后,我便开始撰写课程学了。这本课程学于1991年9月正式出版。

本书共分四编,即“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和“课程管理理论”。本书的理论体系,首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为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课程问题。基于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本书研究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产生和实施的现状,有分析地吸取了外国课程理论中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从而确立了本书的基本理论。其次,本书的理论体系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力图概括我国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对包括课程构建、课程运作、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在内的课程系统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第三,着力揭示课程内部存在的复杂联系,论述了课程系统内部固有的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揭示了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辩证统一的原理,并在课程构建与课程评价之中贯彻了这一原理。

第二阶段:深入探讨中国课程学的学科建设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年后,国务院指示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接而在全国中小学展开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使我深深认识到:必须加速我国课程学的建设,发挥它在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而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按照课程学形成、发展的规律来加速课程学的整体建设。我经过反复研究后,决定分两步来推进这一学科的建设。

第一大步是研究和建设课程学就必然拥有的一个子学科群。首先,我通过多维度的研究,深刻认识到课程学就必然具有一个子学科群。其子学科群的整体结构是由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有机组成的整体。具体说,当代课程学含有三个层次的子学科群,即课程基础理论子学科群、课程工程理论子学科群和课程应用理论子学科群。第二大步,我研究并论述了其子学科群的整体构建就必然具有的重心。上述两大步所研究的问题都非常复杂,因本文的篇幅所限而无法全面论述;请查阅我撰写的《论课程论学科建设的规律性》一文(此文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3期)。

我以上阐述的是我在党的关怀、引导下,从1982年3月至1984年2月赴美国学习课程论以及回国以来研究和创建中国课程学的历程。这30多年来,我在思想政治上、专业理论上以及课程学的创建上所取得的进步和成果都是党教育、关怀和引导的结果,所以在我内心里一直深深隐藏着一句肺腑之言:党指引我创建了中国课程学。我深深感激党,我无限热爱党,我要把我晚年的全部精力献给我们党,献给党领导的教育事业。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