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从不随意发表文章,总是不断征询意见并且反复修改”

讲述人:王宜帆,23岁,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潘梓年(1893-1972),又名宰木、定思,江苏省宜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杰出的新闻斗士。创办了《新华日报》,并被毛泽东任命为第一任社长,因此被称为“中共第一报人”。

潘梓年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刻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潘梓年深受新思想的触动,1920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7年,潘梓年在上海经历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二事件后,在中国共产党最危险的时刻,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潘梓年调赴上海北新书局主编《北新》、《洪荒》等进步刊物。1929年,潘梓年出任中共中宣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书记,成为了当时中共文化运动的最高领导人。1933年与作家丁玲同时被捕,在狱中他忍过了各种酷刑,并且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在狱中完成了长篇哲学专著《逻辑与逻辑学》。1937年由党中央营救出狱。1938年毛泽东还收到这本学术专著,并只用了三天时间将其读完。毛泽东还亲自去信加以赞赏,并建议把这本专著编入“逻辑丛刊”中,由三联书店出版,而毛泽东一直保存着这个重印本。

1937年年底,潘梓年在武汉、重庆筹办《新华日报》。在潘梓年的带领下,《新华日报》成为了一份国民党统治区最极具特殊的报纸,其影响力十分广泛,报刊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反对内战的政治观点传给了国统区的人民,对宣传中国共产党、影响国内形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华日报》还不断专研技术,改进报纸的制作工艺,使得报纸的质量要比其他报纸更好。同时潘梓年还创新了党报管理的方法,提出“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得九字口号。抗战结束后,潘梓年奉命去上海筹备《新华日报》总馆,仍坚持写稿。

1949年,潘梓年任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兼教育部部长等职。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成为公立华中大学,潘梓年现实任改制委员主任委员。后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时,潘梓年先生又任建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潘梓年先生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筹建社会科学部和哲学研究所,任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所所长并主编《哲学研究》。他还创办了《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开创了中国哲学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作为学者,其对学术的严谨认真更是体现在时时刻刻。潘梓年先生从不随意发表文章,总是不断征询意见并且反复修改。但凡是自己认为得真理,也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其对学术得严谨认真是我们今天都值得不断学习的。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潘梓年先生受迫害入狱,1972年4月10日在秦城监狱含冤病逝,终年79岁。1982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为他举行追悼大会,平反昭雪,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