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故事 | “教育不仅是育人,更要让人懂得回馈”

讲述人:胡尉尉,31岁,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党员教师

研究论文截图

1D4A6

基于超极化129Xe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肺部微结构和气血交换功能的定量可视化检测示意图

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人工智能教育学部1995级党员校友周欣及其科研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实现了新冠出院患者的肺功能损伤无创评估,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20日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该研究由中科院精密测量院、武汉同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副研究员李海东、高级工程师赵修超、医师王玉锦和教授娄昕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周欣和教授夏黎明为共同通讯作者。周欣科研团队应用自主研制成功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MRI)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肺部微结构和通气、气血交换功能定量、可视化评估。研究发现,虽然普通症出院患者的肺部CT影像和吹气肺功能参数无异常,但其气体MRI影像显示通气功能有轻微损伤,气血交换功能明显受损,大部分普通症出院患者的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在第6个月的随访时有进程性改善。该研究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了科技支撑,也是现有临床影像技术的重要补充。

周欣曾荣获2019年先进制造领域“科学探索奖”。“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肯定了他在医学影像——超灵敏磁共振成像(MRI)上取得的成绩,鼓励他继续研发健康中国需求的高场多核MRI装备,探索医疗新技术新设备的科学难题。“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每年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九大领域,遴选出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人年龄上限为45岁),以每年60万元人民币、连续5年的方式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索,并持续举办各类围绕“科学探索奖”的活动,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交叉学科交流平台。

《长江日报》“留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人才特刊”以《周欣与“改革开放”同龄》为题专版报道周欣的先进事迹。周欣,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导、副所长,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助理。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2012年任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首席科学家,2013年带领研究团队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获武汉市首批“资智回汉杰出校友”,2018年当选湖北省人大代表,2019年获得2019科学探索奖,2020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周欣在第二届“华师故事”展映会上讲述《科研攻坚路漫漫 志在巅峰不辞遥》,细述了他与母校的情缘。他说:“一直以来我都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教育不仅是育人,更要让人懂得回馈。一个人成功地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奇迹,成长的每一步无一不得益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哺育。因此懂得回馈,便懂得了生活和幸福,幸福就是人与人之间良性回馈的感受。一个懂得回馈的人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华师校训和华师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华师学子,于我当然也会伴随一生。”

©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