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学院全体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要求,主动作为,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开创了学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具体创建做法如下: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学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一)学院分党委重视教职工思想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分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
抓好班子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学院治理民主化。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带头作用,重视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扎实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夯实学院党建工作基础。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和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院风。完善学院宣传网络体系构建,强化学院宣传工作。认真做好安全稳定工作。
(二)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作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学院教师范长煜利用他多年建设的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库完成《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国防控重点区域判断》的研究报告,并通过相关渠道报送中央和湖北省相关部门;《香港文汇报》、《楚天都市报》专题报道我院教师李琳,被困异国仍克服万难给学生上网课的动人事迹;家在武汉的本科2017级学生陈诗璇,虽然父亲在疫情期间去世,但她化悲痛为力量,一直坚守在社区担任志愿者,成为“助人自助”的新时代青年逆行者。
二、大力彰显社会服务特色和优势,促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学科建设
学院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注重学科建设,彰显特色优势,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模式,凝练了4个特色研究方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社会学专业连续三年居中部地区第1位,2020年位居全国第8位。
(二)科研工作
2018年至2020年,学院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连续位居全校文科院所之首。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权威期刊、一区和二区SSCI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在知名出版社出版著作二十余篇/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一二三等奖多项,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在部属高校的社会学院系中独树一帜。
(三)专业建设
2019年社会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社会工作通过学校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拥有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近十门。
(四)人才培养
两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社工论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及省部级奖项和荣誉六十余项,获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二十余项。博士研究生李敏于2018年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标兵”荣誉,2017级本科生王意博担任我校第67届学生会主席。每年均有一批学生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五)教师队伍建设
2019年符平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并被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3名青年教师被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桂子青年学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李钧鹏教授回院工作,他同时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和《Studies of Transition States and Societies》书评主编、编委,同时自费近50万为学院带回社会学英文原版书籍近3万册。引进4名应届博士毕业生,其中引进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博士2名。
(六)办学国际化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开设4门全英文授课课程,2门本科生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邀请美国曼斯菲尔德大学迈迪根(Timothy Madigan)教授来院授课。两年来共有64名研究生、本科生到海外交流学习。出国(境)交流学生比例:本科生41.1%、研究生3.25%,来华留学生达到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