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典型

【党代表风采】魏文享:在历史中寻找初心

2020-11-26


【人物简介】魏文享,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2004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任教至今。是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委员,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及合著、主编12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清史编纂项目等10余项。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15年入选湖北省组织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2015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评选的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是马敏教授主持的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2017年度获校“科研园丁”称号;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名师(2019);2020年研究成果“国家与民间互动视野下的近代所得税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文库。

魏文享是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党纪党规,履行党员职责,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在思想政治方面,政治立场坚定。在教师职责方面,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思想修养的同时,也将新的学术观点、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党员标准方面,坚持“两学一做”,将党员的思想政治标准贯彻到工作和生活之中。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坚持党性要求,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百年三农问题研究”、“中华文明史”等课程中,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及其中的奋进及挫折,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与历史选择。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探索真问题,创新真学术。

教书是一种生活状态

把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对魏文享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有时会把自己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给我提意见,这对我也是一种学习”。

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每两周,魏文享会组织一次读书会,有时是分年级进行,有时是硕士和博士一起参加。他要求学生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读书,通过阅读思考、查询史料、动笔训练的反复过程,将学习到的理论与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心得。读书会的主题提前确定,有经典书目,也有问题与学派的讨论。有时还会按照学术会议的方式,来讨论学生的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和提交论文。他希望学生在个人思考和集体讨论中得到启发,开始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拿出学生赠送给他的相册,魏文享指着照片中的人一个个细数起来,谁调皮活泼,谁刻苦踏实,谁到哪儿工作了……谈起自己的学生,魏文享一脸笑意,和之前聊自己学术研究的严肃脸明显不同。

在学生眼中,魏文享是一个低调、真诚的人,“他很少参加一些评比之类的活动,更多地是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校里,有很多学生为了加分花钱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但魏文享一直都和学生强调,发表论文一定要慎重,学生的每一篇论文甚至是课程论文他都会仔细修改,达到发表水平后便主动帮学生联系投稿,“要是达不到他是绝不会发的,感觉他特别真”。

让学生感动的是,魏文享总是细心地关心着学生,已经就业的学生对自己有所放松,魏文享就会不时地提醒他们,就算进入职场,也要多看书,学习英语,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提升自己,“很多老师在学生就业后就不管了,但是魏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

魏文享说:“对老师而言,工作就是你生活的方式。”而他,喜欢这种学术研究的纯粹和与学生相处的简单。

行万里路,查万卷书

魏文享说,做历史研究,离不开大量一手资料的查阅,“要从文献、资料中去发现问题”。

2004年于华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一直留在华师任教,从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四十出头的他就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并参与多本学术著作的主编、合编。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及重大攻关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曾多次荣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魏文享的研究以“群体”和“社团”为中心脉络展开,涉及到近代商人团体、农会组织、职业会计师、行业市场和直接税史等多个主题。看似相隔,但不论是从研究的路径,还是从历史的关联来说,都极具相关性。群体和社团,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实施社会整合与集体行动的直接体现和组织依托。透过商人、农会及自由职业者社团内外的组织行为和权力网络,可能更容易理解处于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历史主体的生存状态。

做近代史研究,奔走各地查阅资料是家常便饭。中研院、上海、北京、安徽、重庆、成都、天津、台北……很多地方的档案馆、图书馆,魏文享在读书和工作时都跑过,“行万里路,查万卷书”,魏文享这样形容自己做学术研究的状态。只有在尽量全面掌握历史信息的情况下,才更易于接近历史的真相。

历史事件有其自身的逻辑关联与时空特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和还原却不是容易的事。而魏文享体会最深的是:整体史关怀下的关联和比较研究。历史中的人、事和制度,往往既有相关性,也有其独立性。做研究,就是要通过证据史料关联,去寻找史实真相关联。比较不仅仅是异同程度的比照,也是研究中的换位思考。

魏文享说自己有很多课题都是从商人团体研究出发,从史料和事实关联中得到的灵感。从工商同业公会到农会、到自由职业者公会,从商人、农民到会计师,都存在这样的联系。

研究和学习密不可分。在做会计师的研究时,涉及很多近代财务管理和公司制度的知识,而一开始,魏文享对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完全不懂。“做研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懂就得去学。”从最基础的经济知识学起,看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方面的书,请教校内外相关专业的老师,魏文享一点一点自学会计学方面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经过几年的专题研究,他关于会计师方面的研究也逐步汇集,以《职业、市场与社会:近代中国的会计师群体研究》为题的专著应运而生。

从进华师读书,到以做学术为职业,对魏文享而言,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我喜欢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做研究和教书,一来思想自由、充实;二来可以和学生在一起,把生活和自己的事业合二为一。”

“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

魏文享工作态度严谨,遵守党纪国法,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负责人都有着优秀表现。作为老师,在工作中需以职业操守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术上严格遵守学术规范。2015年,他入选湖北省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之列。在2018年,他所在支部入选华中师范大学教工支部工作室建设行列。

自2018年9月入选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以来,魏文享带领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师党支部在支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制度建设与专题学习,将基层党建、教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为全面推动基层党建与业务融合,实现互促提高,支部结合日常工作,突出重点,推出了多项重要政策及举措。(1)组织生活、主题学习和初心讲坛融合,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深度。支部在每次日常学习中,选择重点内容,实行讲研结合,将学术讨论的机制引入政治学习中。支部的学习活动中,重视发挥青年党员骨干的作用,参与初心论坛及讨论。通过讨论,既了解学术热点,也可以辩明疑难,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2)工作室、研究群与学习组交叉互动,推动党员教师走研教双优的发展道路。在学校、学院支持下,工作室的设立为支部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资源支持。学院及研究所在一流学科规划下,推动青年教师组建了“20世纪革命史研究群”、“近代税收史研究群”、“近代大学史研究群”、“近代宗教社会史研究群”、“桂子山论坛”等平台。支部也动员党员积极参加各项研究群和学习组,促进科研创新,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3)合作共建与对标争先结合。支部与学校管理部门-发展规划处建立支部合作共建协议,就学校管理政策及学科建设实施讨论,共谋进步。同时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按照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的目标要求,实施自查自纠,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绩效。(4)重视将抗疫与教研工作相结合。在疫情时期,党支部主动关心党员及研究所老师的健康与安全,组织及支持老师们参与到单位、社区的抗疫活动之中。同时,支持老师们开展线上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

魏文享在工作中,注重大局,也注重落实。在日常工作和主题学习等问题中,能够广泛听取老师意见,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同时,他也是财税史论坛、行业经济史工作坊、人口职业工作坊等多个学术群的发起人,还担任着华中师范大学财税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组织过多次大规模国际学术会议。在党建工作中,重视发挥集体力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支部建设,重在基础,重在落实,重在团队,重在导向。史学唯有以实证为基,方能揭示真实;思想只有落于行动,方见力量。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党支部在校院支持下,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绩效。史学不只是研究过去,也是连接现在与未来。守望历史,寻找初心,探寻未来,是研究所党支部建设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