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典型

【党代表风采】胡亚敏:文艺人生 不忘初心

2020-11-25


【人物简介】胡亚敏,女,195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负责人,兼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法人代表并任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学学会会长、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分别于1977、1987、2001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7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5-2015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中共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中共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

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

胡亚敏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到教学和研究工作当中,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处处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党的威信,曾荣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学术,做到这个份儿上,很难说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要看谁更耐得住寂寞,谁更能坚持。”作为一个老党员,胡亚敏始终把“党员”的理想与信念放在心头。如今,在继续向学术高峰攀登的同时,她更愿意把这些情怀讲给学生、后辈听:“热爱生活、不轻言放弃。在未来的道路上,挫折和机遇相辅相成,有挫折才会有新的动力和新的选择。”

好思严谨、矢志治学、孜孜以求

胡亚敏治学严谨,具有深邃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她对学生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世界变化很快,如今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从事一种职业的人不多了。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能有些职业会被机器人所替代。不过我认为,人的创造性、人的情感和想像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创造力、有梦想、有追求的人。”

她深耕学术沃野,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首席专家,撰写了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叙事理论、中外文学批评和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著作。同时,她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在所在专业领域享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分别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教学名师”称号、教育部授予“全国教学名师”。

这几年,胡亚敏更加关注比较文学的研究,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文学和文化推向世界使之参与世界文坛的对话。“我们深知,比较文学是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似乎构成了对人的智力的挑战,也唯其如此,比较文学才显得更有魅力。”如今,她在比较文学上的研究有了更深的造诣,“在从事比较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对‘人生苦短,学海无涯’这八个字有深深的体会。”

四十三年执教生涯、四十八载华大岁月、倾心立德树人

胡亚敏具有强烈的华师情怀和奉献精神,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讲究认真。认真是一种职业道德。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细节决定成败,为人为学,都须心存敬畏。”胡亚敏说。

在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她致力于学院发展,工作上有思路、有魄力,具有前瞻性和开拓精神。近十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文学院得到较快发展,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得全国并列第五的历史佳绩,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她锐意革新,在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在工作中能坚持原则,坚持用制度保证公开公平,深得文学院师生的信任和拥护。

她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视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子女和朋友,她几乎每周都会给学生开小组讨论会,她认真对待,严格遵守开会的时间,每次都会提前到会议室。一些学生刚开始都是踩着点去开会,认为晚到几分钟也没有太大关系。对于迟到的同学,她从没有指责和训斥,甚至没有多说一句,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榜样。言传身教中,博士生们受到的教诲已远远超过了学术研究本身。

在胡亚敏的内心深处,始终深埋着一份对国家、对社会赤诚的感恩之心,她将人生轨迹的转折归功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她说道:“我常告诉自己要怀感恩之心,要学会回馈社会,不是为了别人,因为这样做,自己也会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最大的幸福是‘后生可慰’”

文艺人生,不忘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见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如今,胡亚敏的很多学生也做了老师,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国外的高薪和优厚待遇,选择做一名和导师一样的教书匠,潜心研究,教书育人,沿用创新胡亚敏的方式,培养更多更年轻的学生。他们薪火相传,谱写着一代又一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母校的华师故事。这样的华师,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