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支部好案例】教育学院党委教工第二党支部:党性锻炼与人才培养同步 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共赢

2020-11-17


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结果,我校教育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对照“七个有力”的标准要求,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在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背景起因

“高校教师党支部如何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篇章?”这既是不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要面对的课题,也是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回答的命题。教育学院党委教工第二党支部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支部坚持“理论学习突出政治高度、工作思考联系学校实际、促践行时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上立足服务师生”的原则,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将高校党建基本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需求结合起来,将党的活动与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融为一体,实现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主要做法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支部根植学校百余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科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牢固树立标杆意识,着力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德立学、以文化人”,探索出了一条学科特色鲜明,实践效果突出的教师党支部建设路径,为全面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强支部,基层党组织“主心骨”的作用日益加强

1.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分工明确,团结高效。支委成员能够做到表率和带头作用。理论学习上,能够率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部署上,能够及时传达教育部、湖北省、学校党委等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工作落实上,支部党的建设结合实际工作和学科发展,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在推进中心工作中加强党建。在完成“三会一课”等规定动作时,支部活动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学院实际、结合学科特点、结合支部党员和师生需求,理论学习突出高度、工作思考立足实际、促践行时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上立足服务师生,注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等教育领域最基层党组织做实落地,把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通过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立德树人的成效,提升了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做到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一体化,实现了加强党建引领学科发展。

(二)讲政治,师德师风“领头雁”的引领愈加明显

1.强化支部政治建设。党支部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工作落实。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规范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生活会、落实谈心谈话、支部书记讲党课、学校领导和学院党委委员联系指导党支部等制度,真正让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支部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如何将各种要求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的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支部成员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挥多途径的协同效应,凝聚育人元素合力,形成“人人都是践行师德师风的一面旗帜”的良好局面,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表率。

(三)严纪律,党员管理“压舱石”的作用逐步强化

1.严格党内政治制度。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民主生活会议制度,严肃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刻分析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不足,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

2.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监督党员履行义务、遵规守纪及时到位,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党员行为,教育引导党员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学术道德、严守纪律底线。

3.严格党员管理监督。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在国(境)外学习交流的党员的日常管理,及时传达党的政策及相关规定,做到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全覆盖。党支部积极团结凝聚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已发展1名符合条件的“双高”青年教师为预备党员。

4.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支部中两名院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身先士卒,各方面严格要求;支部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谅解、互相支持,进而形成党内监督和自我监督的工作机制。多年来支部同志从未出现过违纪违规现象。

(四)比贡献,立德树人“主力军”的成效更为突出

1.践行“教书育人”主业。支部党员特别注重本科一线的教学,率先担任了各专业不同年级的班主任,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使学生们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坚守文化自信。支部引导党员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把握育人本质,全面落实“全员育人”;支部党员积极参加“教授午餐会”“名师面对面”“百名教师访百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近五年来,培养的研究生有25人获国家奖学金、20人为优秀毕业生,22 人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5人获省级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余子侠同志虽年过六旬,始终为本科生授课不“下岗”,正如学生们所赞:“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中青年党员以此为榜样,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用“润物无声”的真工巧力,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上、行动中。

2.发挥“课程育人”优势。支部教育引导党员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支部成员承担的《中国古代教育史》《新生专业导引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3.彰显“科研育人”成效。支部党员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科研课题,将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诚信和科研育人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为基础教育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青春的志向。支部成员组织研究生围绕教育扶贫、基础教育改革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共建,协助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实践中增才干、长本领。

4.加强“师生结对”共建。支部建立起与学生党支部联合互动机制,以开展“双周五”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身边的(党员)学术榜样等活动,有效弥补了不同群体党支部的不足,丰富了教工党支部活动形式,带动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发挥教师党员在立德育人过程中作用。

(五)重协同,业务精通“排头兵”的实力日渐彰显

1.完善老中青传帮带机制。支部积极开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活动,推动经验丰富的党员同志与青年教师结对。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余子侠同志有40年党龄,他的先进事迹是支部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和感染青年党员。他注重对青年教师从思想品德上加强政治引导,从学术科研上加强方向指导,从教书育人上加强技能辅导,不断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支部年轻同志在政治觉悟、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得到快速成长。

2.牢固树立标杆意识。支部提出人人“定信念”“树理想”“重实绩”“作表率”的口号,每一位同志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中,主动亮出党员身份,勇于立起先进标尺,敢于树起先锋形象,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宗旨意识,积极脚踏实地做出工作实绩。申国昌同志、蔡迎旗同志、王建梁同志等一批中青年带头人,带领青年党员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紧扣教育改革热点和难点,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五年来,支部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平均每年承担各类课题20余项,累计发表CSSCI论文15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六)勤服务,教育改革“先行者”的示范更加强化

1.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战略,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支部成员以高尚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促进老少边穷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支部书记郑刚同志主动请缨,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今喀什大学)挂职,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支部成员刘来兵同志赴大别山红安县挂职,促进了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发展。

2.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专业化社会服务实践。支部成员以课程研究为平台,积极开展教育调查与资政服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改革、民族教育发展等开展专业调研,彰显了坚定的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蔡迎旗、王建梁同志分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为教育改革贡献智慧力量。

3.紧密团结党外知识分子,助力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民主党派集中的天然优势,支部成员广泛联系民主党派,一方面及时传达党的路线政策方针,较好地发挥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完成相关提案,服务资政议政。申国昌、刘来兵同志协助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人大副主任周洪宇教授,以教育智库建设为抓手,就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法治、教育现代治理、教师教育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教育咨询报告近百份,得到国务院、教育部及湖北省的充分肯定。

三、实际成效

(一)党建工作屡获殊荣

2019年,支部荣获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华中师范大学“先进党支部”;支部荣获华中师范大学“首批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书记郑刚同志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8年,支部获批华中师范大学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支部教育史既比较教育教师团队荣获学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支部学前教育教师团队荣获学校“巾帼文明岗”称号。

(二)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屡创佳绩

1.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最前列。教育学科是华中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深厚的学科底蕴,奠定了华中师大教育学科坚实的基础。教育史专业博士点是全国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学前教育专业是全国仅有的4个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支部学科实力在全国教育学科界也有较强的影响力,特别是一批中青年学科骨干,逐渐成长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2.科研整体水平突出。支部成员在科研方面均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研究领域,并且以大胆开拓和勇于创新精神不断地在本学科学术前沿阵地探索攻关,实现人人做到“四有”:有高水平论文、有学术专著、有课题、有奖励。

3.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支部成员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中前往基础教育领域就业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对提高基层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创办中国第一个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部学前教育教师团队荣获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光荣称号。刘来兵同志指导的学生科研项目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二等奖。

4.社会服务影响力大。支部成员本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重视个人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利益、社会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成果转化,奉献于国家根本利益和政治团结局面。

四、经验启示

支部在建设过程中以“七个有力”为建设目标,以着眼于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通过制度、学习、作风、业绩及团队建设五个方面,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让“七个有力”样板党支部建设落地见效,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