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支部好案例】教育学院党委教工第一支部:秉持专业精神 服务基础教育

2020-11-16


一、背景起因

教育学院党委教工一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配合学院一体化构建凸显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专业为主建设的党支部,秉持专业精神,利用所学服务基础教育,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引领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师和具有博学、博雅、博爱“三博”气质的基础学术型及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做法

(一)党政思想引领,抓牢学习教育

服务基础教育,要整体统筹、纵深推进。支部坚决贯彻、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采取“一纵一横”的工作思路。“一纵”,指的是支部成员李玲以学院党委书记的职务身份,通过学院党委组织的各级各类会议,精准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主动、积极引领支部及全院党员的教育观。“一横”,指的是充分尊重全体党员的专业角色,搭建党员之间横向交流的平台,如开辟“教授说理”栏目,组织党员秉持专业精神、分享教育观念。在充分的学思践悟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立德树人的思想认识,增强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行动自觉。支部杜时忠同志在首期“教授说理”中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作主题报告。

(二)建设专业平台,筑牢育人阵地

1.抓好支部教师队伍建设,架构老中青人才服务梯队。一是着力在配足上保障,充分发挥支部内学科教师、党政管理干部等人员优势,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力量。二是着力在配强上挖潜,积极引进青年才俊,注重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王坤庆、涂艳国、杜时忠、郭元祥、陈佑清、周东明、但武刚等7位学科带头人,岳伟、程红艳、田友谊、罗祖兵、毛齐明等5位学术骨干,姚林群、伍远岳、白颖颖和张添翼等4位后起之秀的人才梯队。

2.打造新时代教育阵地,建设“三位一体”综合平台。基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德育原理、课程论、教学论等研究方向,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目标,支部成员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先后申请、获批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湖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教育经典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等部、省、校级的平台。

(三)本土理论建构,打牢服务根基

以汇聚优势育人资源为抓手,深化本土教育理论建构。支部依托上述各层次平台,围绕学科带头人组建学术团队,着力打造学术品牌,大力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郭元祥教授及其团队倡导“深度教学”,陈佑清教授及其团队倡导“学习中心教学”,杜时忠教授及其团队倡导“制度德育”,王坤庆教授倡导价值教育,涂艳国教授倡导自由教育,岳伟教授倡导生态文明教育,田友谊教授倡导创客教育,程红艳教授倡导积极德育等。

把准提升基础教育服务这一根本,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支部教师培育推广优秀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切实引导支部教师把精力投入到铸魂育人上面来。

1.大学教师“走出去”。搭建秉持共同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校交流平台(如“深度教学实验联盟”“真教育联盟”),联合教育管理部门建设实验区、实验学校(如新洲邾城实验区),组织、引领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学术会议(如湖北省教育学会年会、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年会),指导中小学管理者、教师开展科研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工作者做学术报告等。

2.中小学教师“引进来”。一方面,依托学院平台组织的培训活动,支部成员作为“主力”直接对中小学校长、教师授课。另一方面,依托学院校友周年返校活动,为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学生坚定信念,告诫学子们“不忘初心”。如校工会主席周东明同志、但武刚同志在2019年就参与了99届、09届本科毕业生返校交流活动。

3.为基础教育培养、输送优质人才。支部成员培养本硕毕业生到中小学工作,服务基础教育;负责在职教育博士、教育硕士工作,为培养卓越教师、骨干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基础。

(四)建强战“疫”堡垒,凝智聚力担当

1.坚持线上学习。疫情期间,支部坚持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利用QQ群常规交流的基础上,李玲、郭元祥、杜时忠、但武刚等同志积极撰写学习体会,或认同党中央在疫情中的决策、表现,或赞扬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的利他精神,或筹划学院党员多面向发挥作用的思路,或思考疫情之下的基础教育问题。

2.开展学术抗疫。支部响应学院号召,结合疫情开展学术研究。在课题方面,郭元祥同志获批教育部专项课题“战疫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在线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岳伟同志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重点委托课题。在论文方面,郭元祥同志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4篇论文,杜时忠同志基于对疫情的思考,不仅自己完成了对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还组织2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通过分工写作的方式系统思考疫情带来的教育影响。

3.护航高考行动。针对2020年高考面临的特殊情况,为助力教研单位、高中学校科学防疫、高效备考,助力广大考生考出满意成绩、选择理想大学,我支部王坤庆同志统筹湖北省教育学会资源,组织省内外专家团队发起“2020护航高考公益行动计划”,融合精品课程、实效活动,为相关群体的备考工作保驾护航。

4.指导爱心助学。当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一线奋战之际,他们的子女的教育质量如何保障?学院在组织了200余名研究生直接指导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基础上,同时组织了14名教师指导研究生的教学。我们支部有7位党员主动参与其中,包括5位教授、博导。

此外,涂艳国、罗祖兵、田友谊等10余位同志自觉响应组织号召,下沉社区、服务他人。支部成员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凝聚起科学抗击疫情的满腔斗志,通过多种活动力所能及地服务基础教育,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三、实际成效

支部不忘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始终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方向,坚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育特色,将理论学习收获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为民服务的担当。

(一)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收获国家社会认可

汇聚力量,提高教育实效。切实提高相关地区的教育质量,相关学校的办学水平,相关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最终落实到引导、促进了中小学生的成长上。郭元祥教授及其团队骨干连续两届荣膺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杜时忠教授及其团队被团中央少工委授予首家全国少先队研究基地,陈佑清教授获批湖北省名师工作室等。

(二)建构本土教育理论,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

聚焦理论,培育时代新人。通过服务基础教育,在与中小学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或启发、或建构、或完善了深度教学理论、学习中心教学、制度德育论等等具有本土特色、本土气质的教育理论。就后者来说,我院王道俊、郭文安老一辈教育学家于上世纪80年代开创的主体性教育,也需要在21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以及后续若干年继续深化,而当代基础教育实践恰恰为我们支部成员倡导的教育理论提供了深化主体性教育的经验土壤,我们也“不负所望”。深度教学、学习中心教学、制度德育论等等都得到了学界同行的认可、肯定。

(三)凝练团队素养,培养专业人才

拓展群像,优化组织育人。通过服务基础教育,支部凝练出了以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若干支专业团队,如深度教学团队、制度德育团队等,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人才,更广泛、更直接、更持续地服务着基础教育。

四、经验启示

第一,重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团队介于支部和个人之间,兼顾了组织性、教育性、专业性、灵活性。

第二,重视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凝聚团队。人才的培养、团队的建设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与社会服务相割裂的,恰恰相反,需要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磨炼、提升。

第三,只有深入中国大地的教育,才能创生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理论。服务基础教育既是学者及其理论的责任,也是学者及其理论的契机。

第四,身临重大疫情之中,统筹资源直接服务高考学子,研究疫情对基础教育乃至家国社会的影响,思考“后疫情时期”的基础教育的走向与路径,是教育学人的本分,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的题中之义。